理论创新与路径探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
理论创新与路径探索
杨杭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也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网络空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战略地位。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原住民,网络已成为其生活联络、 学习知识、 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构建身份认同的核心场域。这种时空重构要求高校必须构建数字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主阵地,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的转型。
以大学生为代表的互联网群体规模持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并影响着互联网文化环境,也推动着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当代大学生呈现“强主体性、高参与度、碎片化注意力”的行为特征,传统“灌输式”教育已难以满足其认知需求。近年来,多数高校以易班建设为抓手打造网络思政教育平台,通过实名认证、建立网上班级社团、搭建轻应用、发布大学生话题等方式,构建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这种“中央厨房”式内容生产体系,实现了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智能匹配,印证了网络思政对青年群体的精准触达能力——既为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提供了良好平台,也成为高校思政育人的又一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这要求我们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精准投放至网络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育人生态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可依托现有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大学生网络行为轨迹,识别其兴趣点与认知盲区,进而定制个性化思政内容。例如,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开发“微思政”短视频,结合热点事件开展价值观引导,增强教育的时效性与吸引力;将思政元素嵌入虚拟现实课堂、在线社区讨论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应对注意力碎片化挑战。同时,在路径探索中需强化协同机制,联合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共建网络思政资源库,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实效的平衡。
在理论层面,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育人理论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崭新视角。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正经历深刻的范式转型,各个人文社科理论视角和研究范式的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心理学理论的深度融入为数字时代的育人实践提供了科学支撑:在发展心理学视角下,探索通过系统的“数字人格塑造”路径,不仅关注个体的认知与情感发展,更致力于在数字化生存中实现个体内在价值追求与外在社会价值规范的和谐统一;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科学设计并实施思政课程、通识课程,有效帮助学生识别和摆脱算法束缚,积极破解“信息茧房”带来的认知局限与社交困境;运用群体动力学理论原理,着力构建积极、互助的“数字共同体”,充分发挥朋辈教育的独特优势,在共享、共创的数字实践中显著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传播学领域的“议程设置”理论在数字思政语境下焕发新生:通过引入先进的“沉浸式叙事”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思想政治理论宣讲内容巧妙转化为具有吸引力、参与感的可交互数字故事场景。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与代入感,更促成学生在数字思政场域中角色认知的根本转变——从被动接收信息的“受众”,转变为主动分享、积极建构意义的“传播者”,在参与式传播中深化理论理解与价值内化。
育人实践层面,多路径理论融合共同推动实践落地。课程体系重构实现从“知识灌输”到“价值塑造”的转型:通过“思政+跨学科”交叉学科课程融合,在《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网络素养提升》《网络社会发展》等系列通识选修课中,运用情景模拟技术构建职场伦理困境,通过团体辅导培养抗压能力;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增设数字伦理模块,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算法推荐机制。同时,以智能化、协同化、生态化推动平台机制创新:搭建三级融合传播矩阵,以思政公众号为中心,整合融媒体平台,打造“视频”“音频”和传统传播媒介等于一体的学校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集群。此外,不断丰富评估体系,推动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追踪”的评价转型:建立“线上线下”联合评估指标体系,通过抓取学生上网行为数据、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心理自测、职业自测等进行精准画像,实现从“静态评价”到“动态追踪”的转型;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转型,通过数据分析实现学生思想动态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数字思政建设需坚持“顶层设计、基层创新、制度保障”三位一体推进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在数字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在继承中发展、 在创新中突破,充分融合多学科交叉理论,以大数据分析为导向,结合典型案例,形成从必要性分析到理论创新再到实践路径的完整逻辑链条,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