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民”奋进新征程·书记院长谈:
蓝图已绘就 奋进正当时
![]() |
| 贵州民族大学北校区俯瞰景观。 |
熊江睿
9月28日—29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本次大会是在学校即将迎来建校75周年、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蓝图的关键节点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擘画路径。贵州民族大学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迅速行动,立足学科特色与发展实际,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具体实践蓝图,奏响凝心聚力、实干担当的奋进强音。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党委书记何小怡
学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育,优化师资结构,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院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调整专业设置,提升教育层次和教学质量,形成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构建涵盖思想教育、产业需求、“五育并举”、课堂体系、社区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育人体系,深化校企合作与实践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聚焦贵州旅游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旅游产业发展咨询,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与合作平台的育人与服务功能,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霍雨佳
学院聚焦“系统科学博士点建设”与“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筹建”两大任务,聚焦“民族特色+智能计算”特色方向,培育“复杂系统建模与智能计算”“民族文化数据挖掘与活化”等特色学科,通过“科学家工作站+青年学者托举计划”引进2-3名学科领军人才、培育5-8名青年学术骨干,夯实2026年博士点申报基础。
学院重点打造贵州民族文化数智化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AI赋能活化应用贵州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立项,年内完成前沿交叉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工作,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复制“民大+名校+名企”的“3M”协同模式,切实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服务贵州发展的实际成效。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伟民
学院明确以“西南地区优势物理学科”为定位,以“建设成为全国民族类高校的一流物理学科”为目标,深耕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学研交叉研究,形成基础学科研究牵引力,带动机械、材料、电子等学科群协同发展。
学院依托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推动理科与工科协同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和学术骨干,构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间渗透共生,提升博士点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加强国内合作交流,与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开展协作,引进先进教学理念与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博士点办学水平。
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庆伟
学院将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明深度融入科研与教学全流程,丰富“画笔上的党建”“一院一品”“美黔”行动内涵,建设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鲜明的新型美术学院。
学院聚焦美术与书法博士点申报核心任务,以“申博、评估、调整”为抓手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构建“高原”与“高峰”并进的学科生态;以“民大+名院+名师”为路径,与国内外顶尖美术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引入名家资源提升学术影响力与教学水平;大力培育高水平教师团队,支持参与重大创作项目及学术竞赛,打造研究方向明确、梯队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教学科研团队。
社会学院副院长卫松
学院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优化本科和研究生课程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依托现有博士项目,培养谙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层次人才。
学院精准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一流高校访学交流,落实学术导师制度,优化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活力,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整合资源推进社会工作博士点申报,促进社会学与民族学、法学、公共管理、计算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广勇
学院深化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一批具有学院特色的外语“金课”,以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及贵州发展新故事,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新时代高素质外语人才。
学院实施“外语人才集聚与培育计划”,加大国内外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博士引进力度;完善教师发展体系,支持教师赴国内外顶尖学术机构访学、进修、攻读博士学位;夯实外国语言文学传统学科,拓展翻译与国际传播、区域国别研究、语言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建强“贵州文化对外翻译与国际传播”团队,为省内重大国际活动、校内国际交流、文献翻译提供语言服务。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朱四喜
学院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省级区域一流学科优势,推进“碳中和”微专业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点建设。
学院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生态环保企业工程师担任实践导师,优化师资结构;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组建科研成果奖攻关团队,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与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方面有突破;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重点建设贵州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双碳”研究院等平台,攻关煤矸石、磷石膏、锰渣等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预科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梁毅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突出预科育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推动有组织科研,实现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教改项目逐年增长。
学院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育,以打造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目标,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是强化“三全育人”体系,关注预科学生招生培养、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精准资助、评优评奖、入学结业等各环节,教职工明确定位育人职责,将育人工作融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各项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好育人文章,全面提升预科教育质量。
国际教育学院(东盟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罗敏
学院作为国际学生招生培养进入国家序列的国际教育学院及贵州省现有本专科院校中唯一为培养服务东盟交流发展特需人才设立的东盟人文学院,将依托海外学习经历师资优势,柔性引进东盟研究领域高端人才与行业专家,完善师生互换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跨境科研项目,培育兼具学术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
学院深化“语言+”培养模式改革,将跨境电商、国际传播、文化旅游融入专业培养,优化“3+1”培养方案,促成“3+1+2”培养计划的实施,打造东盟人文研究智库,聚焦民族地区与东盟交流合作,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搭建数字化国际交流平台,整合东盟教育资源与研究数据,利用线上渠道拓展跨境教学与文化交流,优化合作项目管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学术成果共研。
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红梅
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全力做好数字经济交叉学科硕士点申报工作;建强MBA、MPA专业学位点,推进人工智能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交叉融合,组建科研团队深化数字经济、数字治理、数字政府研究,力争产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强化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专业、工商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省级一流专业建设,深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推动学科跨越式发展。
学院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数智化研究背景、跨学科知识结构的青年人才,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和科研提升培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围绕产业升级、企业数字化转型、营商环境优化、乡村振兴、数字治理等重大议题开展合作研究,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院影响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陶媛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引育并举打造政治过硬、业务精湛、育人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材料人才。
学院整合科研力量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注重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反哺教学。
化学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俊
学院依托北京大学化工学院对口帮扶,加强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学科领军人物及创新团队;通过选派教师访学、参加学术会议等途径提升现有教师学术水平;整合科研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
学院根据行业需求与学生特点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毕业设计,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完善协作机制,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攻克科研难题;聚焦我省“富矿精开”战略,鼓励教师在磷矿、重晶石等矿产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提升科研成果质量与水平。
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吕映红
学院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同频共振,加大领军人才与青年骨干引育力度,积极引育“双师型”教师,强化实践教学能力,并营造懂才、爱才、惜才、成就人才的发展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学院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传媒+”学科,开设“党建+思政+专业”特色项目课程,组织学生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实现人才培养与地方服务同频共振。在学科建设上,积极申报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治理与教学上,进一步完善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实现精准教学,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构建智能化管理新模式,推动学院内涵式发展。
法学院党委书记柏云兴
学院根据学校提出的“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思路,聚焦“六力”“六新”工作目标,推进“六大”重点工程,以及党建工作部署,结合法学学科专业实际,找准党建促发展的“切入点”和“提升点”,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学院将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建设申报、法学学科评估提档升级、新增硕士授予权点申报、国家一流学科专业建设、省部级科研平台培育、教研科研人才团队培育和党建特色亮点建设等工作上下功夫,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法学院应有的贡献。
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朝举
学院加强“认知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建设,聚焦人机交互与用户体验人才培养,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往服务和美乡村幼儿园方向发展,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服务和社区建设的专业人才,教育硕士培养紧扣区域基础教育发展实际,积极申报心理学硕士点及教育博士点。
学院重点引进认知科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强教师跨学科培养,打造“量子认知”创新团队,建立创新价值导向的考核机制;推动认知科学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工智能交叉创新,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教育数智化闭环,打造“智能教育研发平台”,开发“教育数字智能体”。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徐勤山
学院将始终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马院主责主业,加压奋进,攻坚克难,主动投身并积极融入学校发展大局,聚焦“思政引领力”建设,重点推进“铸魂育人固本工程”,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以硕士点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推进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现新突破。
学院将深化与各学院结对共建,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取得新成效,以配合学校全面推进中华文化书院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构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新模式,以实际行动为马院建设和学校发展添砖加瓦。
民族医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培富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根基,以研究生培养为拓展,教研互补,培养优质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坚持高层次人才培育与引进并重,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升,打造一支理论教学体系完整、实践经验丰富和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将与行业、企业进行学生联合培养及科技合作,以科技特派员、科技特岗、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专家等形式开展科技指导,助力乡村振兴。同时积极参与协办或主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支持和鼓励教师通过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形式赴国内外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
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林均
学院依据国家和贵州省战略需求,加快培育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团队,加速青年骨干成长,依托学科融合发展趋势,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
学院结合贵州需求,明确各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建设已有科研平台,创新省级、校级科研平台与社会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和完善校企、校地合作模式,积极拓展与国内外有关高校、企事业单位开展各类项目合作,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教学、科研、实践一体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