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州级授牌到省级命名
长顺职校创新工作室的“卓越密码”
![]() |
![]() |
本报记者 史紫嫣然
在黔南大地,黔南州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内,一股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卓越创新的热潮正澎湃涌动。这一切,源于一个核心引擎的驱动——该校的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从2023年12月4日州、县总工会授牌启航,到2024年12月2日成功跻身省级命名行列,短短一年间,这颗创新的火种已呈燎原之势,不仅在各级赛场上斩金夺银,更深刻地重塑着学校的教学生态,为区域技能人才的培养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州级启航到省级认可的卓越征程
工作室的诞生,承载着上级工会组织与学校的殷切期望。2023年12月4日,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黔南州总工会与长顺县总工会的领导亲手将沉甸甸的牌匾授予学校。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的开启。它标志着学校在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技术创新方面,有了一个高规格的实体平台和核心阵地。
授牌即是发令枪。工作室迅速确立了“传承、创新、引领、赋能”的核心理念,汇聚各专业带头人,打破专业部壁垒,形成协同攻坚的合力。一年来,工作室以扎实的工作、看得见的成效,将这块牌匾擦得愈发闪亮。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12月2日,从贵州省总工会传来捷报,工作室被正式命名为“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一从州级到省级的跨越,是对工作室一年来探索与实践的最高肯定,也为其未来的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传帮带”机制下的师生共进交响曲
荣誉的背后,是汗水与智慧的凝结,是工作室“传、帮、带”机制开花结果的生动体现。这一年,工作室如同一个强大的能量场,激发着师生们锐意进取,在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赛场上,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师生共进交响曲。
在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匠心在此淬炼,青春于此绽放。
美容美发专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工作室的精准引领与全方位支持下,2024级、2025级的学子们将训练场当作比武场,日夜苦练,精进技艺。终于,在2025年10月13日的省级技能大赛的舞台上,他们惊艳亮相,一举夺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6名的辉煌战绩。
与此同时,现代通信技术应用专业也展现了强劲的崛起势头。在工作室核心成员梁苏老师的积极组织和白加怀老师的共同指导下,一支精干的学生集训队迅速成型。他们聚焦技术难点,反复模拟演练。
2025年10月15日,龙青飞、程多多、王金旗三名同学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实操技能,成功突围,强势闯入省赛决赛。
在教师能力比拼的疆场,工作室成为名师孵化的摇篮。
工作室的价值,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更在于成就教师。其中,杨会和田丹妮两位老师的表现尤为耀眼。
杨会老师在高手云集的省级教学设计大赛中,以其新颖的教学理念、精巧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征服评委,荣获一等奖,成功斩获国赛入场券。她的成功,是个人多年教学积累的爆发,也是工作室集体智慧的体现。
以工作室为引擎,铸就学校发展新辉煌
回顾来时路,长顺县中等职业学校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一个定位精准、运行高效、文化浓厚的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内生动力,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以及“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深深地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转化为一个个奖杯、一张张证书,更转化为师生们实实在在的成长与进步。
面向未来,工作室将继续扮演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角色:首先,工作室将其模式辐射到数控技术、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更多专业领域,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式上升。其次,工作室将主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凝聚团队智慧,瞄准行业内的技术难点与痛点,开展应用技术革新与研发,力争将工作室打造成为服务长顺县乃至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小型“技术策源地”和“创新服务站”。最后,工作室将持续实施“名师培育工程”,通过项目驱动、导师结对、外出研修等多种方式,着力培育一批在省内外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技能大师,形成一支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