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头版 -> 第A02版:专题 -> 砥砺深耕铸华章 奋楫扬帆启新程

砥砺深耕铸华章 奋楫扬帆启新程

——贵州民族大学五年发展成就综述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9月22日,贵州民族大学原创舞蹈诗剧《黔方是我家》在贵阳上演。

7月6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承办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主题论坛——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在贵阳举行。

9月28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南校区活动中心大礼堂隆重开幕。

    肖知潞

    “一校一址”办学的里程碑式跨越;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民族类高校尚无物理学博士点空白的历史性突破;跻身教育部推免资格高校行列的标志性跃迁;连续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造了贵州省新纪录……

    过去五年,贵州民族大学锚定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党建引领、学科谋篇、创新驱动、治理保障”总体思路,纵深推进“一三五”发展战略,学校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特色发展为立校之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劲动力,坚持以治理能力为关键支撑,在党的领导、主线融入、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用实干与担当书写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精彩答卷。

    1

    党建引领:把稳办学方向之舵

    党的领导,是学校发展的“定盘星”。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夯实根基,让党的旗帜在校园高高飘扬。

    走进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党建氛围扑面而来。学院教工党支部的党员活动室里,“三会一课”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学习研讨的点点滴滴;党员教师们带头钻研教学、深耕科研,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2024年,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工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单位。这一荣誉的背后,是贵州民族大学持续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不懈努力。贵州民族大学深入抓好基层党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100%达标,是首批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高校。

    以高质量党建为“根”与“魂”,为学校事业发展定向领航、注入动能。贵州民族大学切实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党内集中教育,主题教育获评“好”等次。

    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学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连续三年在省委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中获高校类第一等次,连续6次在全省高校思政工作检查中获优秀,获评全国文明校园。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贵州民族大学同样留下了坚实的足迹。累计向黔东南州镇远县选派驻村干部59人次,他们带着学校的期望与嘱托,扎根基层,助力乡村振兴。3人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个二级党委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人被评为“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用汗水与付出,诠释了民大人的责任与担当,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此外,学校从严抓细作风建设,扎实开展“干部执行力提升年”“提质增效年”活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深化为基层减负,干部工作精力更集中、干劲更足。从严抓深纪律建设,强化日常监督与专项整治,一体推进“三不腐”,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和校内巡察,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保证。

    2

    铸魂育人: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9月22日,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舞台上,灯光璀璨。由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100余名师生倾情演绎的舞蹈诗剧《黔方是我家》惊艳亮相,瞬间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舞台上,一个个生动的角色、一段段精彩的舞蹈,展现了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实。

    为了这部作品,师生们付出了大量心血。从采风到创作,从排练到演出,历时两个多月。“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毫无怨言,积极参与。这一漫长而又快乐的过程,师生既完成了舞台艺术呈现,又接受了一次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精神洗礼。”贵州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党委书记陈懿说。

    这只是贵州民族大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的一个缩影。学校从有形有感有效三个维度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服务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综合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加鲜明。

    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依托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及其他相关学院,充分发挥民族学、社会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创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

    “亲亲石榴籽”特色育人品牌,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展馆”“民族服饰文化馆”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诉说着各民族携手并进的历史;200余万字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编撰工作,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为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宝贵资料;创编《芦笙大摆裙》合唱节目获国际金奖,多件学生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及书法展。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高质量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全省首家本硕博学生开课全覆盖高校。印发《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工作方案》,实体化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与各市(州)开展合作,协助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和培训基地,联合组建“贵州省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9月,贵州民族大学荣获党中央、国务院“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最高褒奖。

    3

    学科建设:彰显特色发展之路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原则,聚力攻坚,在学科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2024年10月,贵州启动了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高校学科建设工作,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进入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学科建设序列,获北京大学对口共建支持。以此为契机,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应运而生。实验室聚焦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低成本黑磷大规模制备技术研发,全力推进科学研究,推动“实验室成果”向服务“产业增长极”转化。

    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贵州民族大学谋篇布局、聚力攻坚,学科专业提档升级。

    2024年,对于贵州民族大学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民族类高校尚无物理学博士点的空白。

    “我们制定了明确的学科建设目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以建设‘西南地区优势物理学科’为定位,以‘建设成为全国民族类高校的一流物理学科’为目标,持续深耕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学研交叉研究,形成基础学科研究牵引力,带动机械、材料、电子等学科群建设。”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伟民说。

    五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成果丰硕。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2个,增幅133.3%。在学科评估中,民族学、美术、社会学、法学、中国语言文学实现进档数量与档次双提升。在省一流学科及重点学科验收中,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全部合格,其中5个优秀,在全省高校中名列第一。

    此外,学校大力实施理工科强化行动,理工科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占比提升至54.5%,数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新增为省级区域一流学科,实现了理学和工学学科新的突破。

    深化理工人文学科融合发展,社会学、应用物理学、民族学等1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获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等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等重要平台4个,教育部“四新”项目3项,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209项,累计获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7项。深入推进专业优化调整,83个本科专业优化调减至65个,理工科专业占总招生专业提升至41.54%,理工科招生人数突破招生总人数50%。

    4

    人才培养:夯实教育教学之本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铸魂育人、担当使命,人才培养质量跃升。

    在“我心中的思政课”——第八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中,贵州民族大学的作品 《爸爸的戏箱》脱颖而出,斩获长视频组一等奖。凭借出色的思政教育成果,贵州民族大学成为贵州唯一在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展示活动中实现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大满贯的高校。

    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完善的思政育人体系。学校制定并实施《贵州民族大学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和“十大育人”子方案。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学校获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1项,数字文物开发项目1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2项。获全国教育系统“八五”普法先进单位表彰;在省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评级中获A级;多次获教育部、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表彰;学生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表彰。

    五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与人才质量稳步提升,在校全日制学生规模由2020年19311人增加至2025年25489人,增长31.99%,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0%以上;学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学生竞赛荣获国家级奖项233项,志愿服务项目斩获省级金奖、全国银奖,学生代表贵州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金奖,并受邀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了贵州民族大学学子的风采。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校打造“留学民大”品牌,培养来自俄罗斯、越南等24个国家留学生400余名,获批与意大利拉斯佩齐亚音乐学院合作举办音乐表演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为培养国际化人才搭建了平台。

    5

    服务社会:展现高校担当之为

    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主动对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彰显民大担当。

    在贵阳麦翁布依古寨,村口的木架廊道成为了游客打卡胜地,叠石景观成形,整个村寨整洁雅致。用小切口改造关键空间,唤醒古村落活力。这些设计,并非出自专业设计公司,而是贵州民族大学建工学院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乡村振兴实践》 课程实践成果。

    该课程主讲团队建筑工程学院熊媛教师团队,扎根乡土8年,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2025年8月,在第五届全国高等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该团队荣获新农科中级及以下组全国一等奖,这份荣誉是对他们扎根乡村、服务地方的最好回报。

    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主动作为,深度融入地方发展,用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

    在科研领域,学校全力实施特色研究领跑工程,强化有组织科研,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连续五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造了贵州省新纪录,是西南地区双非院校中唯一蝉联高校,位列全国民族类院校第二;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国际 (地区) 合作研究项目1项,是贵州省教育系统唯一获得资助项目;国家级科研项目获批增长24%,高水平论文发表增长127%,省级以上科研平台连续三年保持11%以上增长,科研总经费增长10%。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地方所需深入实施区域发展助力工程,探索实施“民大+名校+名企”产学研融合3M模式,在磷矿、重晶石等矿产资源“富矿精开”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持续深化,技术服务合同签订和专利转化稳步增长,获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站”和“贵阳贵安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单位”,助推产业升级。

    全面实施国际合作拓展工程,获批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 (东盟民族研究中心),常态化主办、承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越来越紧密。学校专家受邀参与国家层面决策咨询,承担贵州省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调研课题研究,负责或参与20余部民族法规起草和审议工作。

    6

    治理创新:激发办学活力之源

    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来,贵州民族大学系统施策、以考促建,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

    学校坚持实施治理强校战略,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纵深推进制度“废改立”,构建完善以 《贵州民族大学章程》 为核心的校内规章制度体系。

    学校树牢目标导向,大刀阔斧,破旧立新,构建了“一体两用”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紧密衔接绩效分配,校风、教风、学风和会风为之一变,干事效能持续提升,高校综合考核改革四年来均获良好以上等次,其中两年获第一等次,2024年位列全省第二。

    和美校园提质工程稳步推进,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可感可及,“一校一址”布局调整完成,形成以“南理北文”为主的办学格局,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五年砥砺奋进,成就鼓舞人心;新的征程开启,使命催人奋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是学校建设‘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的历史积淀与赓续奋斗,也是学校参与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贵州实践的现实需要与时代召唤。”贵州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吕国富说,站在新的起点,贵州民族大学将紧扣“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思路,加压奋进,攻坚克难,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民大新力量,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作出民大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