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系统推进“六大”工程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 |
2025年9月23日,贵州民族大学与凤冈县人民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 |
![]() |
贵州民族大学校园。 |
张恒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9月28日,中国共产党贵州民族大学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大会总结了过去五年工作,擘画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召唤、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迫切需求、数字化转型重塑教育的时代浪潮,贵州民族大学党委深刻把握发展规律,立足办学实际,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明确了以“主线立纲、人才聚势、学科融创、数治赋能”发展总思路,聚焦“六力”“六新”具体工作目标,系统推进“六大重点工程”,奋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
1
铸魂育人固本工程:筑牢思想根基
“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传媒学院党员活动室“红飘带·寻迹红色印记行动”项目课程策划会上,一场关于红色文化怎样青春化表达的思想碰撞正在上演。这是贵州民族大学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一个生动场景。
未来五年,学校将大力实施“铸魂育人固本工程”。强化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环节,深化“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持续优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加强思政队伍专业化建设,着力构建“大全员”聚力、“全过程”发力、“全方位”助力的“三环联动”育人新格局。
全面提升思政课建设质量,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打造一批思政“金课”,选树一批思政名师,重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打造为核心“金课”。深入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工作,深化各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升课程思政质量。
大力推进重点马院建设。锚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标,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在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建设、师资梯队建设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建成省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力争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
全面推进中华文化书院建设。建强书院专兼职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推动书院实体化高效运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设立专项课题,加强中华文化研究阐释工作;优化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将民族传统技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华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守住中华优秀文化这个根脉和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打造“贵民”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深入挖掘校史资源、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建设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场馆,打造校园文化地标;创作系列反映民大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文化精品,举办高质量校园文化活动,打造“贵民精神、贵民风采、贵民声音、贵民人物”系列文化品牌,让“贵民”标识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彰显特色的文化名片和引领发展的价值航标。
2
人才聚势攀登工程:强基提质促发展
未来五年,学校将大力实施“人才聚势攀登工程”。坚持“以才育才”,把人才队伍建设与杰出英才培养置于学校发展的优先位置,以超常规、大力度、创新性举措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改革,充分发挥“大师”在育人中的引领作用,以高水平师资赋能学生成长成才,在汇聚优质人才资源与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上取得“双突破”。
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直面师资结构性短板,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聚焦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人才层级,创新探索“双聘制”等柔性引智新通道,建成“院士工作站”。精准加大学科领军人才供给,加快突破重点学科、申博学科、新兴交叉学科人才瓶颈,引育国家级人才5名、省级人才100名以上,专任教师中博士占比超70%。构建青年人才“科研启动金+学术导师制”成长护航机制,缩短人才孵化周期,催生创新生力军。落实“党委直联+专员服务”双结对高层次人才服务机制,用心用情用力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学校成为各类人才成长的沃土。
畅通人才成长“快车道”。刀刃向内破除人才政策“中梗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用人主体活力迸发。深化“破五唯”评价改革,推行代表性成果长周期考核新机制。优化编制资源配置,向重点学科、急需人才倾斜,确保师资建设与学校战略同频共振。赋予领军人才团队组建权、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打通“政产学研”人才共享通道,推动人才嵌入区域重点产业链,实现“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带动一个学科群跃升、崛起一域创新产业”的乘数效应。
以专业重塑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坚持“以本为本”,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专业,新增国家及区域急需专业,促进各专业领域创新发展。以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微专业”培育壮大。充分发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示范引领作用,有计划地组织相关专业参加工程教育专业和师范专业认证。发展无人机应用技术、文旅融合管理等“微专业”,不断满足学生对复合型能力提升的迫切需求。
以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抢抓优质本科扩容机遇,力争在“十五五”末实现全日制在校生4万人左右的办学规模,其中研究生达0.6万人。探索“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开发智慧助教、数字学伴等运用或工具,促进AI与教学、科研、实践、管理深度融合,以智慧教育创造人才培养新形态。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持续提升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竞赛获奖数量与质量。做好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学平台、教学名师及国家规划教材等培育建设,力争实现系列重大突破。
3
科技创新策源工程:驱动创新树标杆
清晨的贵州民族大学—北京大学—贵州磷化集团“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室,老师正带着学生聚焦磷石膏资源化利用、低成本黑磷大规模制备技术展开研究。这是贵州民族大学正在大力实施的“科技创新策源工程”的生动体现。
未来五年,贵州民族大学将聚焦“四个面向”,努力在相关领域成为区域知识创新极核、技术转移枢纽和决策智慧的创新策源地。
实施“源头活水”基础研究卓越计划。设立“基础研究特区”与“未来驱动”基金,组建“前沿交叉”青年创新突击队,突出分类评价,产出具有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实施“需求导向”有组织科研攻坚计划。围绕“富矿精开”等战略协同攻关,推动建成贵州民族大学科技园;完善“成果转化”全链条赋能体系;优化提升“民大+名校+名企”的“3M”协同创新模式,精准对接服务“主战略”“主定位”;加强地方研究院建设,构建服务地方产业平台矩阵,有效将科研力量转化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生产力。
实施“国家急需”高端智库摘星计划。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国家级智库品牌,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及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提供智慧方案;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及周边国家,建设区域国别研究高地;健全完善咨政建言快速反应通道与激励机制;推动学科建设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企业科技创新的深度合作,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努力在服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区域治理现代化中发出更多“民大声音”、贡献更多“民大智慧”、提供更多“民大方案”。
4
数治保障跨越工程:优化办学效能
一流的办学条件是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的基础支撑。未来五年,贵州民族大学将通过“数治保障跨越工程”,将优化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环境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资源瓶颈,以数智化赋能推进学校治理体系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办学条件的硬件支撑力与软环境吸引力。
着力打造“服务型数智校园生态”。强化核心机房、通用算力与存储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统一调度;深化业务系统迭代升级,全面构建学校综合数据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依托数据中台驱动“一网通办”向纵深拓展,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着力提升协同治理效能。打破传统管理桎梏,建设智能决策驾驶舱,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为学校战略决策提供数据维度分析和支撑。
着力优化校园空间布局。立足南北校区实际和未来发展,科学统筹学院及机构空间布局,高效配给各类资源,打造“分区明确、功能互补、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空间新格局。
着力推进基础设施更新。统筹推进教学楼、体育场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以及水电管网维修改造,扎实推进校园安防系统提质升级,加快推进实施研究生学生宿舍扩建项目建设和两校区便捷连通工程,全方位提升师生学习、生活、运动品质和幸福感。大幅提升科研实验硬件支撑能力,统筹加强实验室建设,集中资源建设综合性科研大楼与分析测试中心,推进“富矿精开”联合创新实验大楼功能提升,打造跨学科高端研究平台。按照“急用先换、分步实施”原则,分批次升级多媒体教室为智慧教室。围绕课程、教材、平台、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等教学元素,系统开展慕课、智慧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跨学科课程等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做好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扩充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优化馆藏,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
5
产教融合聚链工程:探索特色路径
“产业教师走上讲台,行业前沿进入课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切实提升行业领域的应用能力。”这是贵州民族大学正在实施的“产教融合聚链工程”务实举措。
未来五年,学校将推动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链条精准匹配,深化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标准,通过“订单班”“精英班”定向培育产业急需人才。与行业头部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共建2~3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跨学科创新实验室”和“创业孵化中心”,推行项目制学习。积极探索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民族艺术、传统医药、生态智慧等资源与现代设计、新材料制作、文旅产业、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闯出产教融合特色新路。
围绕贵州经济社会所需,贵州民族大学聚合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形成协同链条,推进产教融合聚链工程,强化学科融创拓域,人文社科争先进位,理工科后发赶超,积极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塑造独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
强化学科布局与生态重塑。坚持基础学科“固本强基”与“动态升级”双向发力,集中资源支持物理学博士点建设,积极推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申报,确保顺利通过学科和学位点评估验收。
坚持传统学科“单点突击”与交叉创新双路挺进,集中资源组织申报民族学、社会工作、中国语言文学、系统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美术与书法等优势特色学科博士点,积极培育专业学位博士点。
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强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相结合,加快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建设质量。
聚焦贵州“富矿精开”战略,瞄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资源化学与材料”交叉学科群;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认知科学以及数学、心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对标“数字中国”布局,建设“计算社会科学”与“数字民族志”交叉学科;聚焦“文化强国”使命,探索“文化遗产与数字活化”交叉学科。
分层分类精准培育。实施“扶优做强、扶特做精、扶需做新”策略,抢抓机遇巩固人文社科硕士点建设质量,提升理工科硕士点建设占比,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区域国别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硕士点建设步伐。建立和完善“学科特区”制度,大胆创新管理机制,确保资源精准滴灌优势特色和战略急需学科。
6
开放发展升维工程:拓宽连接广度
7月25日,贵州民族大学承办的2025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召开。来自全球各国教育部门、国际组织、知名高校、企业嘉宾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协同・教育创新——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主题,共商国际化人才培养大计。
这是贵州民族大学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育新机、拓新局的生动实践。
未来五年,学校将大力推进“开放发展升维工程”。做优做强国内“生态圈”。持续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机制,做实、做深、做透与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人才、学科等核心领域的精准合作,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内名校在干部交流、导师共享、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维度的链接;联合知名企业推进协同育人,大幅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拓展社会服务半径,规范有序稳步开展非学历教育,面向社会开拓多元化培训市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深化校地共创共赢,以签署战略协议为纽带,通过基地共建、智库共研等创新模式,与地方政府结成更紧密的发展共同体。强化校友工作体系建设,校友会覆盖区域持续拓展,校友作用发挥进一步加强。
对外拓展深耕“朋友圈”。做精做强东盟人文学院,办特非通用语种专业,深化与东盟高校的联合办学、师生互派、科研协作等领域的机制化合作,培养兼具家国情怀、语言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构建支持师生全球流动的立体网络,支持引导师生赴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研修学习、科研合作或国际交流。
持续擦亮“留学民大”品牌,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优化国际生招生培养体系,扩大招生规模,打造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持续做优“游学民大”国际项目,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各国文明在互鉴中美美与共、和谐共生。着力提升学校国际合作承接力,通过“一院一校”行动(即一个学院争取对接合作一个优质外方高校),推动优质资源能下沉、扎住根,赋能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
着力推进与世界顶尖高校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探索与欧美知名大学在理工科领域开展“2+2”“3+1”等联合培养项目,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提升区域国别研究能级,聚焦东南亚等重点区域,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成果,适用性专业标准、技术、课程开发能力持续。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担当。贵州民族大学校长吴一文表示:“我们将以‘闯’的锐气,破除发展征途上的千重关隘!以‘创’的劲头,激活改革深水区的万顷碧波!以‘干’的作风,书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