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2版:关注 -> 温暖特殊孩子,给予前行力量

贵阳市多举措发展特殊教育

温暖特殊孩子,给予前行力量

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表演《红韵侗歌·和谐之声》。

云岩区惠智学校教师在云岩区第三十五个助残日活动合影。

南明区启智学校学生在贵阳市特殊教育融合发展现场交流活动。

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开展教学。

云岩区惠智学校针对残疾学生特性,实施因人制宜,分类教学。

清镇市特殊教育学校在2025年国庆节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花溪区特殊教育学校活动丰富多彩。

南明区启智学校学生在活动上做手工和画画。

    本报记者 刘小钰

    前奏响起,侗歌旋律缓缓流淌。2025年8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开幕。聚光灯下,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子们身着侗族服饰登台,他们将侗乡风情融入每一个姿态、每一句吟唱,天籁般的歌声令人沉醉。最终,节目《红韵侗歌·和谐之声》以独特的侗乡风情与特殊学子的坚韧风采,在全国舞台上传递着贵州的文化温度,并斩获了特等奖的殊荣。

    特色化教育: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对于这些特殊的孩子而言,排练过程远比常人想象的更艰难。学唱侗语时,因成员并非都是侗族,指导老师姜筑红一字一句教发音、口型,还请侗族老师指导,甚至将侗语翻译成汉语、用汉语拼音标注辅助学习,孩子们学习能力很强,往往一周就能把歌曲学会。但表演动作的学习则成了更难的挑战,他们需通过触摸感知,排练精细到每一拍的脚步动作、每个音符对应的统一姿势。

    成绩的背后,不仅有同学们的刻苦勤奋,更离不开特教老师一点一滴的付出。每年,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都会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不断拓展学生育人阵地,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特殊教育师生提供交流展示平台阵地,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在特色化教育方面,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根据特殊儿童少年身心特点,以“一个目标 (学会生存、融入社会),两个特色 (艺体教育、职业教育),三个基础 (全纳教育、康复教育、素质教育)”为办学思路,为残疾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校、全国三八红旗单位、全国残疾学生艺术人才培训基地等荣誉称号20余项。2024年,21人参加高考,其中听障录取率达到83%,视障学生录取率达77%。

    贵阳市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特色化教育也是亮点颇多,康教结合,开设特色康复课程。“学校采用集体康复和个训康复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康复效果。集体康复是指康复教师根据自身擅长领域及评估整合选定一个适应班级的康复方向进行教学,如:音乐康复、运动康复、认知康复等。个训康复则是选取部分学生开展一对一个别化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班级和学校的生活。”乌当区特殊教育学校喻校长介绍,针对学生更好的适应生活,还开设生存技能教学。例如会开设模拟超市和厨艺技能训练,让学生学会生存的技能。

    为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近几年,南明区启智学校多次接待了来自省内多所高校及省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培训教师团队到校进行参观、交流与学习活动。通过校园环境参观、功能教室观摩、特色课程 (如送教上门、4+1职教课、各学科教研活动等) 展示,全面、真实地呈现了该校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探索与成效,凸显了“以生为本、潜能开发、融合支持”的办学特色。

    特校多元化培养,点亮特殊学生未来

    据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郭绪英介绍,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也一直致力于培育学生热爱生活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以就业需求为导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学生罗显艺、陈建豪用努力书写别样青春。2022级工艺美术专业的罗显艺,在校期间获省中职“优秀学生干部”、市“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2025年以优异成绩被西安美院特教学院录取,用画笔叩开艺术殿堂大门。2021级中餐烹饪专业的陈建豪,从烹饪技能“小白”成长为专业尖子,获省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式面点项目第二名、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锐意拼搏奖,2024年获评省中职“优秀毕业生”,在职业赛道绽放光芒。

    成立于2000年11月23日的清镇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课程始终秉持“以生为本,融教于生活”的理念。基础课程紧密联系生活。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聚焦日常交流、购物计算;生活适应、劳动技能课全方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生活的能力;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运动与保健课程则从美育、德育、体育角度,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优秀的毕业生也不胜枚举。曾经就读于清镇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张恒艳在学校就展现出极高的羽毛球天赋,被清镇市残联推荐进入贵州省羽毛球队后,多次在国家残疾人羽毛球锦标赛中夺得金牌。在土耳其萨姆松举行的第23届夏季听障奥运会比赛上,她超越自身极限,在体育竞技场上的激烈角逐,为中国队首次获得听障奥运会羽毛球团体金牌,也实现了贵州省参加聋奥会参赛成绩金牌零的突破。

    这些,都是贵阳市各个特殊教育学校对特色化教育的不懈追求的成果。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他们深知对于特殊学生而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活技能的培养、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学校不断探索和实践,将艺体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为学生们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多举措规范管理,为融合教育与送教护航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某社区的居民楼中,每隔一段时间,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都会准时敲响重度脑瘫儿童小宇(化名) 家的门。“小宇,我们今天来学认水果好不好?”老师从包里拿出触感教具,轻轻握住孩子颤抖的手,一遍遍讲解苹果、香蕉的形状与气味。这样的场景,是贵阳市特殊教育送教上门服务的缩影。

    送教上门,不仅是对特殊孩子知识上的补充,更是对他们心灵上的温暖与关怀。以云岩区惠智学校为例,该校自2015年起为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服务,教师团队每周至少上门一次,每次授课2课时,内容涵盖认知训练、生活自理、社交技能等领域。“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穿衣吃饭,更要教会他们表达需求。”云岩区惠智学校校长梁波介绍,除此之外,送教上门的老师还会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对困难家庭充分利用社会爱心力量和国家资助政策解决实际困难。

    为提高融合教育教学质量,南明区资源中心积极组建由普校学科教师和特校教师组成的巡回指导教师队伍,负责指导全区融合教育集体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资源教室使用、问题行为干预等。目前全区凝练相关经验,在融合教育相关比赛上,省级奖项1项,市级6项,区级33项;在融合教育课题研究方面,市级1项,区级2项,校级4项。

    融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

    在观山湖区第二中学的课堂上,视障学生王子仪专注听着老师的讲解。这是贵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推行的“反向融合”——将优秀残疾学生送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校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设备辅助、测试辅助、心理辅导等支持保障服务。去年,王子仪参加第三届“阿炳杯”盲人器乐独奏大赛,获全国第七名,这也是贵州省唯一一位获奖选手。

    这样的融合场景正在贵阳各地发生……

    据统计,贵阳市云岩区目前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共58所,共有特殊教育学生386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学生169人,随班就读学生217人,随班就读学生占特殊教育学生总数的56.2%。已建成特殊教育资源教室4个、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个,获批3所省级特殊教育融合发展实验校(园)。目前全区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达97.15%。截至2025年4月中旬,云岩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开展巡回指导活动346次,辐射带动区域内48所学校提升融合教育质量。

    “提升融合品质强化普惠发展”这是由清镇市教育局主办、清镇市特殊教育学校承办的清镇市融合教育专题培训,近年来,这样的融合教育专题培训会有很多,来自全清镇市的中小学教务主任、教研员、融合教育实验学校教师代表都参与其中。

    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特殊教育融合师资力量,提升区域内特殊学生教育的质量。花溪区充分发挥资源中心统筹协调功能,规范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融合教师、送教上门教师的工作认定方案及职责;组建巡回团队,对63所有随班生的学校进行每学期不低于2次的常规巡回指导,为200余随班学生提供融合支持。加大师资教研培训力度,巡回教师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月分别开展一次的融合教师及送教教师专项培训工作,对备案的180融合教师、120名送教教师进行全年不低于34学时的专业知识培训。

    融合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它不仅让特殊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普通学生学会了尊重与包容。这种双向奔赴的融合教育,也极大地提升了特殊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