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以科普之笔谱写初中语文教学新篇

教学思考

以科普之笔谱写初中语文教学新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科普融合实践浅析

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王英

    时代突飞猛进,科技在日益创新,中国科技发展在全球地位日益凸显。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更应与时俱进,将语文教学融入科普元素,才能为学生打开了解科技世界的大门。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科学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科普内容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有效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追求的热爱,为未来投身科技领域为国做贡献奠定基础。

    一、为何要将科普知识融入初中语文教学

    在某初级中学的一节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提问“在种植农业经济作物中,为什么要减少农药使用?”大多数同学都不懂,减少农药使用这个问题主要就是种植生态粮食;但讲到“开车为什么能导航找到目的地”时,有几名学生都只能含糊地说出是因为大数据,其实就是运用卫星定位的科技力量。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都注重课文熟知、内容赏析、写作技巧,而忽略了科普融入语文教学的引领作用。

    我们都知道语文作为“百科之母”,具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结合的有效纽带作用,我们要立足学生长远发展来进行语文教学,将课堂教学与科普知识有效结合,把学生带到思南本地的生态农业、风力发电、民生科普等基地研学参观,让科普自然融入语文教学中,既不偏离语文教学本质,又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这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语文教学问题。

    二、语文教学中科普融合存在问题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通过对七、八、九年级各50名学生和15名教师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积累和课堂观察,我发现科普融入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一) 科普课文甚少,引导性不强

    虽然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中〈恐龙无处不有〉 等科普类课文,但真正激发学生科普兴趣的内容不多,对于思南来说科普教育基地也不多,实地教学受限。语文教师应引入丰富的课外科普资源,选取与思南特色产业、风力发电、民生科普等作为语文教学的补充材料。

    (二) 教学方法陈旧,启发性不够

    调研中发现,语文教学中有80%的教师上科普课文时仅仅采用课堂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探讨科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思南的气候特点和生态农业,让学生理解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没有真正将科普农业的历史根源、科学依据、现代认知等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模棱两可,启发性不够,激发学生科普兴趣的热情度不高,导致科普教育与语文教学“学用脱节”。

    三、科普融入语文教学的问题根源

    (一) 学科教育认识弱化

    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科普只是理科老师的事”,语文教学就是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能力,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启发能力;二是思南本地科普教学资源匮乏,没有实地引领学生学科普、用科普的教学场所,教师只能依靠课本资料。

    (二) 融合的倾向性不够

    虽然国家致力推动“科技进校园”、“科普进课堂”,县委、县政府也在推广生态农业、清洁能源等特色产业,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政策支持与实践场所。其实,语文学科是各科教学的母语,也是科普传播的核心载体,如果母语没学好,何谈科普教学,哪能实现“学语文、懂科普、传知识”的教学目标。

    四、科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实践

    结合思南“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题,笔者探索出科普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即: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载体、多形式联动的教学路径。在学校宏志班、尖子班、平行班进行了试点实践,学生科普知识知晓率从30%提升至75%,课堂参与度提高至70%以上。一是整合县农业农村、林业、发改、环保、公安、科协等部门的科普资源整合,编辑科普书籍,建立与实践教学相适应的科普教育基地,让学生看有书本、学有场所,激发学生学科普的热情;二是结合思南教育特色和语文课本科普知识,多部门联动,各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开展科普手抄报、科普作文比赛,举办科普文艺活动等,让学生走进科普、运用科普、融入科普。

    结束语

    以科普之笔绘就语文教学新篇,是时代在要求,是科技在召唤,让语文教学融入科普教育,着力推进思南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尖端的科普人才,祖国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思南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