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代表队:
苍山如海吟壮志,乌江逐浪诵豪情
![]() |
![]()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特约通讯员 朱芷萱
在2025“华韵悠扬,诗润心田”贵州诗词大会遵义市选拔赛中,遵义市选拔出了5位选手参加省级决赛。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即将举行的省级比赛,5名正在积极备赛的代表队员,既对传统文化十分热爱,又有诗词积累的扎实功底,更喊出了“苍山如海吟壮志,乌江逐浪诵豪情”的口号。
遵义代表队员分别是来自中国酒都的王崧岳小朋友,来自天立学校的初中生杨嵩涵,来自飞龙湖畔的高中生吴孝刚,来自世界文化遗址海龙屯附近的翁昌容老师及来自沙滩文化故里的陈有举老师。他们“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校赛、区 (县)、市级赛诗词大会选拔赛的激烈角逐中,均展现出了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过人的快速应变能力。
“比赛比的不仅是诗词积累,还有心理素质,如果站在台上比较紧张,可以通过深呼吸几口气来放松;答题时既要看清是单选还是多选,也要注意时间限制,仔细检查。”参赛队员陈有举是遵义市第十四中学的语文教师,也是贵州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对于诗词比赛有着丰富的经验。备战贵州诗词大会决赛期间,他在《中华好诗词》 《中国诗词大会》观看了比赛节目,在“喜马拉雅”平台收听了名家诗词和人物传记,在古诗文网App上阅读名家诗文的注音、注释、翻译和赏析;还利用暑假时间,编写了一本《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研究》小册子,对高考中的鉴赏诗歌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希望通过自己的率先垂范,为学生学习古诗文树立良好的榜样!”陈有举如是说。
“此次从集团赛区一路突围至市赛,最终有幸代表遵义跻身省赛舞台,对我而言既是荣誉,更是一次宝贵的成长之旅!”参赛队员翁昌容是遵义市汇川区第十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作为长期深耕小学语文课堂的教育者,她始终以诗词为桥,带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备赛到晋级,这段经历让她对诗词有了更深的体悟。她认为,诗词从来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印记——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是“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更是根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作为教师选手,参赛不仅是自我提升,更是为了将这份热爱与感悟传递给学生,在课堂上播撒更多诗词的种子,让他们看见诗词的力量。
备赛期间,翁昌容总结了“三步”学习法:一是系统梳理诗词脉络,按主题归类记忆,夯实基础;二是结合创作背景解读内涵,而非机械背诵;三是和学生们互相提问、开展小型“飞花令”,在互动中深化理解。“这段时光里,诗词既磨砺了我的心性,也让我找到了教学与成长的新支点。”
“诗词大会让我感受到 《将进酒》 的豪迈与 《竹枝词》 的质朴,明白传承的意义。”参赛队员杨嵩涵说,每一轮比拼都让他深刻体会到诗词是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备赛期间,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再览诗词,以其之秀美赋生命青春之华章。无论比赛结果如何,他都愿做一颗传播诗词火种的星星,让更多同龄人爱上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
参赛队员王菘岳认为,诗词特别神奇,它就像一个“魔法口袋”——装得下千年前的月亮,也装得下家门口的小河;能说清古人的开心与难过,也能抒发出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对于这次比赛,他充满期待,他将会带着赤水河的风、茅台镇的香,以及对诗词的满腔热爱,用诗词对话,讲好遵义故事,让大家感受遵义的美。
“从班级初选走到省赛,让我明白诗词从来不是书本里‘死’的文字,而是能陪我熬着高三压力的知己;诗词更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和青春对话的老友!”参赛队员吴孝钢告诉记者,备赛的日子,是把碎片时间“缝补”起来的过程,“见缝插针”,还带着点高三生的“小较真”。早自习前背两首绝句当“醒脑剂”,晚自习后在操场边走边琢磨词牌格律,就连刷题累了,都会随手在草稿纸边角写两句李白的狂放、王维的清净。他没把这当成任务,反而像在收集星星:有时为弄清“梧桐更兼细雨”的意境,翻遍古典文学词典;有时和同学争论“大江东去”该读出豪迈还是苍凉,吵到最后捧着诗集一起大笑。
吴孝钢说,参加省赛,不敢说“志在夺冠”,只希望带着这份少年人的赤诚,把读诗时感受到的热血与温柔,带着求真心悟真性的追求,让他作为媒介,将诗词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遵义市代表队领队表示,希望大家在总决赛的舞台上,与各路高手共赴诗词之约,展示新风采,赛出高水平,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