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的多维赋能研究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对新时代机关
作风建设的多维赋能研究
胡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作风建设既是勇于自我革命的集中体现,又是破解党内突出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和实践抓手。中央和国家机关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第一方阵,其作风建设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与高度统一。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为新时代机关作风建设多维赋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政治赋能:引领机关作风建设的正确方向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鉴于机关职能部门工作性质和特点,新时代机关作风建设必须牢牢把握机关工作的政治属性。第一,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机关作风建设的思想根基。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学习研讨等形式,引导机关党员干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从根本上杜绝不良作风。第二,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确机关作风建设的行为准则。对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形成强大震慑,确保机关干部在工作中做到言行一致、令行禁止,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第三,强化政治担当,抓好机关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要鼓励机关党员干部积极主动作为,并对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勇于担当的党员干部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推动机关作风不断向好。
二、精神赋能:激发机关作风建设的内生动力
自我革命的核心在于“激发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内在自觉”。唯有推动机关党员干部实现从“要我改作风”到“我要改作风”的思想转变,才能真正实现作风建设的效能转化。第一,增强“直面问题不回避”的自觉,在机关作风建设中精准“找病灶”。机关作风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与“变异性”,而自我革命的首要前提是“敢于正视自身短板”,这就为机关作风建设划定了“不讳疾忌医”的工作基调,要求我们主动揭短亮丑、直面问题本质。第二,增强“刀刃向内挖根源”的魄力,在机关作风建设中彻底“除病根”。机关作风问题看似是表面的“行为失范”,实则根源多藏于深层的“思想偏差”与“制度漏洞”。我们必须以自我革命精神为锐利武器,突破机关作风建设“治标不治本”的瓶颈,从根源上破解作风顽疾。第三,增强“强党性筑防线”的定力,在机关作风建设中主动“治未病”。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性根基不牢则作风防线易溃。只有不断筑牢党性根基,才能从根本上增强自律意识,引导党员干部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真正做到以党性立身、凭党性做事。
三、制度赋能:构建机关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党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其核心制度要求为新时代机关作风建设的制度健全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方向指引。第一,坚持“靶向建章”,精准破解作风顽疾。机关作风中的许多问题,根源在于“制度缺位”或“规定模糊”。“靶向建章”正是要补制度短板、划清晰红线,从根源上压缩作风问题滋生的空间。第二,坚持“系统立制”,着力构建作风治理闭环。机关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应是覆盖“预防-监督-问责-整改”全流程的系统工程,形成“环环相扣、层层衔接”的治理闭环,避免“单打独斗”的制度失效。第三,坚持“刚性执制”,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要明确机关工作中的各项纪律要求,强化“制度执行力”,把“严”的基调贯穿制度执行全过程,并对纪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破窗效应”。
四、实践赋能:推动机关作风建设的落地生根
党员领导干部唯有在持续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淬炼中,不断锤炼与改革发展任务相匹配的过硬能力,才能有效破除作风建设“纸上谈兵”“雨过地皮湿”等问题。第一,锚定群众需求导向,厚植宗旨意识。机关党员干部要跳出“会议室讨论作风、文件里整改作风”的惯性思维,以“一线工作法”推动作风建设与群众需求深度融合,将“为民服务”的核心立场贯穿始终,确保机关作风建设不偏航、不走样。第二,聚焦经济发展要务,着力调查研究。面对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等经济发展重点任务,机关党员干部必须摒弃“走马观花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走访”的形式主义作风,秉持“察实情、解真难”的调研初心,创新聚焦与攻坚相关的“真问题”,并坚守“调研即解题”的工作导向,矢志不渝,让调研成果真正落地为攻坚助力。第三,紧扣中心大局任务,主动担当作为。机关党员干部应深刻把握自身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内在关联,坚决杜绝不良作风,自觉将本职工作放到发展全局中加以考量和谋划,在服务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任务落实过程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党的自我革命,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途径。中央和国家机关要以党的自我革命的战略思想为指导,通过政治赋能把准方向、精神赋能激发自觉、制度赋能夯实保障、实践赋能确保落地,四位一体、协同发力,推动新时代机关作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作者单位:中共湘潭市委党校。基金项目:湘潭市社科联 2025年度机关党建专项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指导下湘潭机关作风建设的优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5DJ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