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师范学院以微专业建设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人才
![]() |
直播服务贵州“黔货出海”。 |
特约通讯员 黄玥
日前,遵义师范学院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公共艺术等8个微专业成功获批教育部“双千”计划急需紧缺微专业建设项目,并纳入教育部学信网备案入库。这是学校自2024年系统性启动微专业建设以来,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模式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此项改革已获得国家级认可,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应势而谋:精准对接区域发展新需求
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为破解传统专业设置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快速变化之间的矛盾,遵义师范学院前瞻布局,将微专业建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抓手。相较于传统专业较长的培养周期,微专业聚焦特定领域核心能力,学习周期短、内容精炼、实战性强,能让学生较快掌握特定岗位的核心技能。
“微”而不“简”。微专业和传统专业一样,通过一组组精准聚焦、灵活高效的核心课程群,打破院系围墙,促进学生跨学科知识交叉融合,是跨专业、强协同的特色项目,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与就业核心竞争力,精准服务贵州省“四新”“四化”“六大产业基地”等重大战略。
系统构建:“四梁八柱”保障规范与特色并重
学校高度重视微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2023年,出台首个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经过两年的培育与实践,结合“双千”计划等新形势新要求,对办法进行重磅升级,进一步明确了“需求导向、校企协同、弹性培养、质量可控”的建设原则。
新办法体系清晰、措施有力。在定位上,直接对接贵州省重点聚焦酱香白酒生产、资源精深加工、重要产业备份等地方支柱产业;在模式上,优先支持与龙头企业共建“订单式”微专业,要求企业深度参与并提供不少于20%的实践岗位;在管理上,实行动态评估与淘汰机制,课程满意度连续两学期低于70%即被淘汰;在激励上,教师教学工作量按1.2倍核算绩效,并可用于职称评审,充分激发了教学团队的积极性。
成效初显:首批微专业成亮眼案例
制度创新活力迅速转化为发展实效。2024年,学校首批建设的跨境电商微专业成为现象级项目,已吸引超400名学生报名,远超预期。该专业成功整合经管、外语、大数据等相关学科资源,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和运营案例,采用“项目化+模块化”的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快速掌握了市场分析、平台运营、跨境物流等实用技能,有效缩短了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为服务贵州“黔货出海”提供了强效人才支撑。
同年获批备案入库的微专业还有文旅融合创新与实践。2025年,学校成功推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公共艺术、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创意写作、音乐治疗、酱酒工艺与品鉴、文旅演艺表演、群众文化艺术等8个微专业备案入库并纳入教育部“双千”计划,建设数量与质量实现双提升。9月底,学校微专业将完成新一期招生并开始行课。
目前,遵义师范学院的微专业已在校内形成了跨学科学习的良好氛围。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完善质量评价与资源保障体系,努力将微专业打造成为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特色工程和亮丽名片,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