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笔墨对话的文脉之旅
贵州师范大学这堂书法课超对味
![]() |
手起笔落,尽显书法美感。 |
![]() |
本报记者 何登成
当狼毫饱蘸浓墨划过宣纸的沙沙声在教室回荡,当砚台里的墨汁泛起青黑的光泽——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书法艺术》 的课堂上,王世鹏老师正引领学子开启一场与笔墨对话的文脉之旅。
午间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铺展的宣纸上投下斑驳光影。2023级汉语言文学3班学生杨昊,手中的毛笔在指尖沉稳翻转,笔锋顺着宣纸线条游走,墨色在生宣纸上晕染出苍劲的骨力。她说:“每一笔提按都是一次对笔法的领悟。”
走进书法课堂,同学们的身影沉浸而专注。有人俯身调整悬腕角度,有人侧耳细辨墨汁浓淡,此起彼伏的运笔声里,偶有镇纸划过桌面的轻响。在一遍遍的临摹学习中,字迹从稚拙走向灵动,逐渐显露出颜体的雄浑、柳体的清劲,连落款的小字都仿佛在宣纸上顾盼生姿。
2023级汉语言文学3班的孙红姗垂眸凝神,笔锋侧入纸面,腕间的力道随呼吸起伏,几缕墨痕在纸上洇开,化作“江流天地外”的磅礴之势。她说,“创作是把心倾注于宣纸上。”
学生杨钧仔细地用镇纸压平作品四角,专注地望着纸面。提笔书写时,她微微俯身,手腕灵活转动,运笔稳健,将每一处波折都化为灵动的线条,尽显书法艺术的独特美感。她指着其中一个字解释道:“这些笔画看似简单,实则藏着古人对书法的精妙理解。反复练习时,仿佛能触摸到他们创作时的心境。”
课间的书法教室里,时光仿佛凝固在墨香与纸韵之间。同学们小心翼翼地将写就的作品铺展在竹制晾架上,大家站在晾架前,目光久久停驻在自己的作品上,眼底满是成就感。“每次看着墨迹慢慢变干,都觉得特别神奇,好像把一段时光都留在了纸上。”何冰瑶轻声感叹。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笔法的细节、墨色的浓淡,脸上洋溢着创作后的满足与喜悦。墨香与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将这片挥洒笔墨的天地,变成传统文化与青春热情碰撞的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