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11版:他山之石·理论 -> 基于微景观的园艺知识迁移教学策略

基于微景观的园艺知识迁移教学策略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妙

    微景观是景观艺术的缩小形式,以精巧的布局、丰富的生态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为特色。微景观的园艺知识迁移,是自然教育与跨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结合点,此种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观赏性,还为环境多样化增添了新意。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而微景观的创作过程蕴含多学科知识,有助于艺术文化的传播。本文从知识迁移框架构建、跨学科知识整合、文化符号赋能教学及教学评价体系重构四个维度,探讨如何通过微景观设计实现园艺知识的深度迁移与创新应用。

    一、知识迁移框架构建

    在微景观园艺教学中构建知识迁移框架,能够实现深度教学,打破单一学科教学的局限,建立跨情境的认知联结。园艺作为植物栽培的相关知识体系,可对其进行结构化解构:以植物生态需求为纵向轴线,涵盖光照、水分、土壤等生存要素;以景观设计原理为横向轴线,包含比例、色彩、层次等美学法则,从而形成“生态-美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可设计与园艺知识相关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将微景观创作与园艺知识相结合。例如,以“如何让喜阴植物与喜阳植物共生”等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自主提取知识图谱中的关联节点。学生可根据问题进行模拟环境创设,将室内微景观设计迁移至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中,根据光照变化、人流密度等新变量调整植物配置方案。通过实践探究,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微景观生成系统。整个框架强调在实践中深化学习,不断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从掌握单一技能到构建跨学科认知网络的质变。

    二、 跨学科知识整合

    微景观园艺教学为跨学科知识整合提供了天然的实践环境,能够构建“科学-艺术-技术-人文”多领域相结合的立体化知识网络。在科学维度,需融合植物学、生态学与材料科学:分析不同植物的生长特性,如多肉植物通过景天酸代谢(CAM)实现耐旱,进而在微景观设计中针对性设计节水系统;运用生态学中的物种共生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结构,提升微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艺术维度,涉及设计学、色彩学与美学理论:微景观园艺设计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步移景异”的造景手法,利用植物高低错落与视点变换,创造动态视觉效果;同时,可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3D建模虚拟景观预演,降低试错成本,提高微景观制作的成功率;数字技术还能实现智能控制,开发智能灌溉与光照控制系统,依据环境参数进行精准调控。在人文维度,应注重传统文化弘扬:可从敦煌壁画中提取植物纹样,创作具有文化记忆的微景观作品。微景观的园艺知识迁移本质是多维知识的整合,不仅能拓展园艺教学的深度与广度,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系统思维能力。

    三、文化符号赋能教学

    微景观园艺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连接纽带,具有重要教学价值。微景观与园艺艺术的教学结合,体现了传统智慧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价值的深度挖掘。在教学中,可构建文化符号应用体系:通过田野调查与文献研读,解码地域文化中的典型符号,如借鉴江南园林“一池三山”的造景隐喻、岭南盆景“蓄枝截干”的技法,引导学生分析符号背后的文化逻辑。例如,学生在研究园艺文化后,理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可将其与微景观中的生态功能相联系,鼓励自主创新,设计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文化微景观。在实践项目中,可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创作。例如,“传统纹样现代化转译”项目,将敦煌藻井图案转化为几何模块,用多肉植物组合出富有韵律的景观;设计“城市记忆微景观”,用老物件搭建微型街巷以唤起集体记忆。通过此类实践,既能提升作品的文化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微景观作品,不仅能提升其文化附加值,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使微景观成为传承文明基因、对话当代生活的文化载体,实现“以景载道,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

    四、教学评价体系重构

    传统以作品美观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微景观园艺教学的跨学科特性,需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将知识迁移、跨学科融合、文化符号理解、创作过程等多方面要素纳入评价标准。知识迁移力评价:注重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植物生态学原理及美学原则,并将其迁移至陌生环境。例如,教师可设置“极端环境微景观设计”挑战,根据学生作品完成情况,评估其知识提取与情境适配能力。跨学科融合评价:借助“学科融合度量表”,从科学原理应用、技术工具使用、艺术表达创新三个维度,量化分析作品中的跨学科特征。文化符号理解评价:要求学生提交《文化符号阐释报告》,根据报告评估其对传统图案、本地气候适应性植物等文化内容的转化水平。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从绘制设计草图到完成最终作品的全过程,深入了解其创新思路,强化专业素养培养。教师通过综合性评价,能够精准诊断教学不足,优化课程教学模式;同时,可根据学生的成长报告进行针对性指导,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使评价从终结性判断转变为持续性赋能工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创”的教育生态优化。 

    总而言之,基于微景观的园艺知识迁移教学,能够构建完善的教学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知识转化为系统化思维,从而提升其艺术鉴赏与表达能力。未来,应继续探索虚拟现实(VR)技术对微景观教学迁移效果的增强作用,推动微景观与园艺的跨文化交流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