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7版:关注 -> “自闭症学生被劝退”背后,他们上学有多难?

“自闭症学生被劝退”背后,他们上学有多难?

2025年09月18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小武 (化名) 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近日,备受社会关注的“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一事有了新的进展。记者了解到,两名被录取的自闭症学生已通过评估,可以入校就读。目前,学校已为两名自闭症学生办理了报到手续。

    尽管 《残疾人教育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政策不断强调,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学生,不得拒绝录收,但这两位同学的遭遇并非个例。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陈莲俊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对每一类的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应该获得的。“从整体教育的发展看,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和同龄人在一起、和社会不脱离。这也是我们应该要努力去支撑的一种受教育形式。”

    被普通学校拒之门外的,不止这两位同学

    2024年,一份近2000名孩子5-15岁的特殊需要家庭参与的问卷调研披露了目前自闭症儿童就学的现状。

    调研数据指出,参加问卷调研的家庭里,有近20%选择孩子目前没有在上学。其中,有27%的孩子曾经上过,但因学校劝退无法继续上学。

    2014年面向全国9省23市的问卷显示,仅10.98%的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上学,进入特殊学校的比例则为31.70%;2018年针对江西赣州23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发现,当地普校就读的自闭症儿童占比为16.7%;2023年全国政协委员孙洁的提案则提到,另有研究发现,有49%的学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校就读。

    自闭症正困扰百万儿童,国家政策为其入学亮绿灯

    2024年发布的《中国孤独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第五版显示,我国自闭症谱系障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6-12岁自闭症儿童的出现率为0.7%,保守估计全国0-14岁自闭症儿童约200万,且每年新增约16万。

    为此,针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各类适龄儿童,各部门早已出台了各类政策,为他们顺利入学提供保障。

    保障他们的受教育权利,是一个逐步探索阶段。2006年,我国首次将自闭症儿童群体纳入政策议程。200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多种形式对包括自闭症在内的残疾儿童实施义务教育。

    据江西财经大学对自闭症儿童权益保障政策的文本分析统计,2006年-2024年仅教育部就发布了20条相关政策。细分到举措层面,涉及儿童教育领域的就有85处,仅次于儿童健康领域的97处。

    自闭症孩子走进普通学校,能适应吗?

    据全国政协委员孙洁2023年表述,2014年,“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以来,自闭症儿童“普校就读”已纳入政策要求。但有研究数据发现,尽管49%的学龄自闭症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却有28%经历过2次及以上转学。另外,也有47%的孩子在学校“只喜欢自己一个人玩”,18%的自闭症儿童遭遇排斥。

    家长们对于“孩子要不要读普通学校”这一问题也五味杂陈。在对江西赣州23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他们既渴望孩子能融入同龄人、跟上教育进度,又担心孩子无法适应环境、遭受偏见歧视、且得不到应用的专业支持。

    从具体个案来看,自闭症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既有正向表现,也有负向表现。

    小天 (化名) 是某大学附属学校四年级学生,同时也是该校唯一一名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孩子。

    自一年级下学期转入学校后,多年的随班就读让他收获不少。他不仅养成了学习习惯,自我调节适应能力、自我接纳度均有提高,更在班上交到了“好朋友”,还发掘出自身的画画爱好与天赋。

    可即便如此,他仍遭遇了不少难题。学习难度的提升让他难以适应、倍感吃力。课堂发呆、不参与班级活动、跟不上学习节奏,成了他的常见状态。

    对此,小天的老师也曾无奈地表示,他需要考虑整体教学进度,精力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很难再单独给予小天更多的注意力。

    自闭症孩子读书难,一个待解的复杂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无疑给很多普校老师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普通学校特殊班、普通学校普通班+资源教室、普通学校普通班、特殊教育学校……这是我国目前自闭症儿童在学校就读主要存在的教育安置形式。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等人,对北京、广东、河南三省的238名特教教师、242名普校教师的问卷调研发现,两类教师都比较赞同残疾儿童在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其次为特殊班,对随班就读则持略消极态度。

    不仅如此,2020年也有研究提及,在579名特殊教育老师的调研中,他们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安置,还是比较倾向于隔离式教育,而把融合教育当成干预的目标而非手段。

    这背后,一方面是目前普通师范教育在很长时间里缺乏特殊教育培训,教师资格证也不太考相关能力,导致教师对自闭症学生认知不足;另一方面,普通学校教师承担的任务较重,同时要面对的可能是四五十个甚至更多的孩子,往往难以兼顾自闭症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问题,从现实角度来说,这里面是会有一些平衡不过来的地方。”陈莲俊说,所以目前比较推崇的是组合教育支持网络的方式,也就是普通老师要具备一些特殊教育的知识,也会有专门的特殊教育老师去根据孩子特性,在资源教室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师资配置上,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认为的理想状态,是一个特教老师对三个孩子。“但事实上我们目前的师资条件,其实是没有办法实现的。即便是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比较丰富的上海,我们也没有达到。”陈莲俊也说道。

    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特教老师的数量不断增加,2024年特教专任教师达8.13万人,但与自闭症孩子的体量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多项调查显示,当前一些随班就读学校不仅未配备资源教室,部分已配备的地区,资源教室的实际使用频率也非常低。

    虽然目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在逐步推进,像开设自闭症儿童教育专业、增设自闭症儿童公立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随班就读等举措已落地,但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无专业师资”“不可能学得下去”“状况会变得越来越差”,是此次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劝退”的理由。对此,陈莲俊表示,她这10年间也接触过一些在计算机领域有学习潜力的自闭症孩子,甚至能独立编程。不过,面对大学这种大班教学,对于教师、学生来说,挑战也比较大,需要多方相互理解、共同去协作。

    “目前我们教育系统的现实条件和资源,与我们学生受教育的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陈莲俊也直言,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像高中及以上学段,资源教室、资源教师这类支持体系相对薄弱。

    事实上,让自闭症孩子走进校园、融入校园,不单是政策“开绿灯”、配备相应教育资源那么简单,更关乎整个支持体系是否做好了充足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消息

    两名自闭症学生已通过评估,顺利入学

    9月15日,记者从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 (以下简称“广东省残联”) 处了解到,两名被录取的自闭症学生已通过评估,可以入校就读。目前,学校已为两名自闭症学生办理了报到手续。

    19岁的李同学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今年4月18日通过广东省残联选拔、推荐,报考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并被录取至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而8月30日开学报到时,校方在得知李同学是自闭症学生后,没有为其办理入学手续。除李同学外,另一名自闭症学生也遭遇了不予入学的情况。

    9月9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发布情况说明称,邀请专业机构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评估认定学生具备入读学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学校将尽快办理入学手续,充分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据了解,9月12日下午3时,广东省残联组织专家对两名自闭症学生展开评估。评估现场,四位专家对两名自闭症学生都进行了评估。专家评估后一致认为,两名自闭症学生在同类患者中属于非常轻的程度,可以进入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就读。只要给予一定帮助,两名学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在场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负责老师在得知“可以就读”的评估结果后,当场为两名自闭症学生办理了报到手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回顾

    自闭症男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报到时被劝退

    今年3月,广东省残联发布了一则 《广东省残联关于做好2025年残疾人学生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通知》。招生对象为应届或近年毕业的初中、高中(中专、中技、职高) 残疾人学生,培养专业为计算机类或电子通讯类专业。“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学习和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初、高中学生。”

    小武 (化名) 的父亲讲述,小武是一名自闭症人士,今年高中毕业。在广东省残联的推荐、协助下,小武顺利报了名。在众参试者中,小武顺利通过了笔试、面试,成为9名通过测试的残疾学生之一。

    今年5月14日,小武收到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专业为计算机网络应用,院系为该校的信息工程学院。

    今年8月30日上午,小武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江高校区报到。

    在负责报到的老师了解到小武属于轻度自闭症患者后,现场表达了劝小武不要入读的意见。“说学校不招收自闭症学生,请我们回去另行寻找合适的学校就读。”小武的父亲说。

    9月1日,小武的父亲再次前往学校与相关负责人沟通,得到的答复依然是:“只招收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学生,不招收自闭症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方:

    学校没有接收自闭症学生的师资和条件

    针对小武的遭遇,记者联系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负责宣传的王姓主任进行核实。

    据王主任介绍,由于这批学生是受广东省残联推荐而来,“我们是在不知道他有自闭症的情况下,发出了录取通知书。”直到8月30日小武来学校报到与老师咨询交谈期间,学校才发现他有自闭症。

    王主任解释,由于省残联发的文件中,载明的招生对象是“以肢体残疾及言语残疾学生为主”,“学校也确实没有接收自闭症学生这方面的专业师资,不具备这方面条件”,于是学院老师当场做家长的工作,建议带孩子再去找一个合适的学校,但家长没接受。

    对于为何在笔试、面试,发送录取通知书期间,学校没有及早审核发现小武属于自闭症学生的问题,王主任表示“面试老师没有注意到他是自闭症,也没有看到学生的残疾人证件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面对特殊学生不可“一刀切”

    近日,媒体报道了“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多家媒体针对此事刊发评论。

    光明网刊发评论《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暴露了多少“疏忽”》称,这个案例展现了自闭症孩子在生活求学上的某种现实困境。这也提醒各方,对自闭症群体正常融入普通教育体系一事,仍需要有更多的精准照拂。

    评论指出,此事警示各学校和相关部门在招收“特殊”学生时,必须事先做好相应的资质审核,在招生前就完成专业评估与沟通,明确学生是否适合入读、学校需要哪些支持,而不是等到学生满怀希望来报到时,才突然宣布拒绝。这是起码的担当,也是教育该有的人本内核。

    红星新闻则在评论文章 《自闭症学生报到当天遭劝退,说好的教育平等呢?》 中指出,李同学的遭遇不是个例。新闻评论区也反映了刻板印象的顽固,比如有网友就说“自闭症孩子会大喊大叫,影响别的同学”,可实际上,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行为刻板等,不同的人,程度不一样,干预效果不一样。轻度的孩子,明明具备学习能力,却因为一个标签被拒之门外;重度的孩子,往往需要更多干预矫正和社会支持,而不是陷入孤立无援的处境。

    评论认为,要打破这样的局面,还需多方合力。制度层面,需进一步明确学校的责任,杜绝以“残疾类别”为由的歧视性拒收;资源层面,要增加随班就读的支持力量,为普通学校提供专业辅导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求学。而就整个社会而言,需要消解“自闭症”的刻板印象,培育公众对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也有网友认为,自闭症学生可能干扰教学秩序,学校“也有苦衷”。还有人觉得,自闭症学生和正常学生在一个班里,很容易被轻视和欺负,不如去特教学校。对此,极目新闻的评论指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照亮人,每个人都应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涉事学校既然参与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项目,就应积极探索特殊学生与普通教学环境的适配路径,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多支持,而不是用一句“怕影响其他学生”来转移矛盾,逃避责任。

    “解决个案不是重点,教育部门还需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招生细则,明确学校拒收残疾学生的申诉机制和处理细则;学校应反思招生流程漏洞,建立残疾学生入学评估与支持体系;社会则需摒弃对自闭症的刻板印象,认识到融合教育对所有学生的长远价值,让包容与尊重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极目新闻的评论表示。

    澎湃新闻刊发的评论《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高校莫一拒了之》 指出,任何人的梦想都不该被忽略,当自闭症学生自己都发愤图强、不轻言放弃时,社会和高校也应该予以尊重和重视,提供更具人文关怀的支持和保障。比如,可以因材施教,充分了解自闭症学生的病情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具有安全感的环境,并配合医生提供科学干预和支持。

    评论称,面对“此前未有先例”的状况,比起简单对这类学生一拒了之,推动实现“从零到一”的改变,才更显高校担当。总之,自闭症孩子能读书不容易,残疾人的教育公平千万别失守。

    来源:澎湃新闻、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