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入耳 句句入心
遵义市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正式启动
![]() |
| 汇川区第九小学表演的推普节目《最好的传承》。 |
![]()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特约通讯员 朱芷萱
秋风送爽,瓜果飘香。9月15日上午,遵义市文化馆星光剧场灯光璀璨、人声鼎沸。由遵义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遵义市教育体育局主办,遵义市朗诵文学研究会承办,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遵义市第28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这里正式启动。这场别开生面的启动仪式,既是多维立体展“推普”成效魅力的“展示会”,更是多方协力创新迈向“说好普通话、建设共同体”新征程的“誓师会”。
特色鲜明 成效斐然
在遵义,创新“推普”工作既声声入耳、句句入心,带来的变化也生动鲜活、多彩多姿。
启动仪式上,通过“序章·光影启思”第28届全国推普宣传片、遵义市推普宣传片播放,以及 《人民万岁》 《诗意中国》 《最好的传承》 《诗经·小雅·采薇》《红石榴,遵团结》 《两代人的“声”份证——沙滩文化的双声道传播》 等优秀节目,生动展现了“推广普通话,传承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遵义市始终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作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具体实践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抓手,健全市、县、乡三级协作体系,构建“政府主导、教育主抓、社会参与的”三维工作格局,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硕果盈枝。
“示范创建”效应显著:先后培训教师2万余人次,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20所,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领域打造了一批推普标杆单位,推动政务服务与窗口行业普通话使用率达到95%以上。
“特色活动”创新引领:连续10年举办遵义市汉字听写大会,形成特色鲜明的“遵义品牌”,凝练出基层语言文字工作典型经验。扎实开展“推普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红色经典诵读”“推普乡村行”等活动300余场,参与群众超50万人次。
“重点领域”精准推进:在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实施“同语同心·乡村振兴”推普活动,习水县、凤冈县等地开展的专项培训惠及群众10万余人;在学前教育阶段推行“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幼儿普通话普及率提升至90%以上。
“社会共识”持续凝聚:加强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宣传,通过推普公益广告宣传、媒体平台推普知识宣传,市民语言文字规范意识显著增强。
协力“推普”好“戏”连台
怎样创新开展特色分明、形式多样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活动?
在启动仪式第二阶段召开的遵义语言文字工作专项会议上,来自各县(市、区)语委办、各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团委、全市各机测点的负责人齐聚一堂,聚焦“推普”工作的重点、难点和堵点,深入研讨、建言献策,为遵义市语言文字事业的未来发展“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遵义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正县级督学杨劲松表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民族交融的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工程。站在新起点、阔步新征程,创新开展“推普”工作要做到“四个坚持”:
坚持“推普与传承”同心:牢记“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殷切嘱托,依托红色资源和地域特色,开发更多具有“遵义味道”的特色品牌,用“最美普通话”讲好“文化传承”好故事。
坚持“推普与发展”同向:将推普工作与推进旅游产业化,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省域副中心等战略部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各个行业领域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和普通话使用率,营造人人学普通话、人人说普通话、人人用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坚持“城市与乡村”同频:进一步聚焦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展城乡“云端共读”活动,用好校园“推普”广播,塑造“红色推普”特色品牌。
坚持“示范与督导”同步: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体系,持续开展示范学校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推普乡村行等活动,努力汇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推普合力,为谱写遵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