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之花绽放在“迤那”
贵阳十八中“造血式”帮扶迤那二中心理健康教育
![]() |
| 贵阳十八中心理教师到迤那二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
![]() |
| 贵阳十八中驻点老师与迤那二中同学交谈。 |
本报记者 郭倩聿 特约通讯员 杨欣
在贵州威宁群山环绕的迤那二中,曾有学生因升学压力陷入时间管理混乱,也有孩子因担忧考学默默焦虑。如今,教室后墙贴满学生自制的时间计划表,“解压树洞”信箱每日收到倾诉纸条——这些变化,源于贵阳十八中与迤那二中的结对帮扶。作为贵州最早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优质校,贵阳十八中自1999年起深耕薄弱及乡村学校帮扶,已助力37所学校提质。针对迤那二中在心育与班级管理上的需求,十八中以“造血式”帮扶为核心,联合两校教师打造精准路径,让心育之花绽放在乡校。
深耕调研:两校协同锚定痛点,找准帮扶方向
“帮扶不是‘送课就走’,得摸清师生真需求。”这是贵阳十八中帮扶团队的共识。进驻后,十八中团队未急于开课,而是与迤那二中教师组成联合调研组,开展“沉浸式”调研,共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维需求画像。
学生层面,教师通过“心情记录本”,跟踪学生情绪变化;开学首月,两校教师搭档以“拉家常”完成学生访谈,从“作业写不完”的抱怨到“怕让爸妈失望”的担忧,逐一记录汇成需求清单。
针对收集的问题,两校教师联合召开班务会,梳理出“时间管理混乱”“升学压力大”“青春期困惑”三大痛点。团队再设计专项问卷,聚焦“时间管理”细化调研,确认迤那二中部分学生缺乏科学规划方法、不知如何疏导压力。同时,迤那二中教师“班会课难帮孩子解心结”的困惑,也让十八中明确:既要帮学生,更要赋能当地教师。
基于此,十八中依托校内名班主任工作室,联动工作室学员发起心理健康课设计比赛,围绕三大主题创作教案。经专家评审,确定《你好,时间》《高效解压,从“心”做起》两节示范课,定下“实践导向、贴近学情”的基调。
精研课程:联合打磨“接地气”课堂,让心育“活”起来
“番茄工作法?我们家没计时器……”试教时,学生的一句话,让《你好,时间》联合备课组(十八中与迤那二中教师组成)意识到,城市方法不适用于乡村孩子。备课组立刻推翻方案,从学生生活实际重构课堂。
最终,十八中张丹平老师拿出印有24小时刻度的纸条:“这是周末时间,吃饭、喂猪占多少?剩下的能学习吗?”学生亲手撕下“浪费时间”的纸条,一名爱“摸鱼”的男生小声说:“原来我每天刷手机浪费3小时!”课后,他把时间计划表折好放进书包:“先写完作业再帮家里干活。”备课组还结合“干农活”日常,设计“农活-学习”时间统筹任务,让“时间管理”成可操作技能。
华麟中学的谢诗静老师的《高效解压,从“心”做起》,以“体验式”设计打动学生。课堂伊始,“一阳指”小游戏让学生笑出声;主体环节,“压力冰箱”道具成焦点——学生把烦恼纸条放进“冰箱”,谢老师引导:“压力要转化成行动动力。”一名沉默女生放飞压力气球后说:“说出来,心里轻松多了。”课后,谢老师还准备“觉察提醒卡”与减压书籍推荐,延伸心育效果。
两节示范课的诞生离不开反复打磨:两校教师线上沟通学情,从“番茄工作法”到“撕纸条”,每处调整都紧扣乡村学生认知,是两校教师协同的结晶。
多维赋能:从“送课”到“造血”,让心育持续生长
“原来心理健康课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示范课后的教研会上,迤那二中教师纷纷分享收获。这场教研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思维碰撞:斗古中学教师点赞“选题贴学情、方法有效”,迤那二中赵老师评价“课有情感体验,‘锦囊’全是实用招”。
为让心育能力扎根,十八中推出“造血”举措:启动“一对一师徒带教”,两校教师通过“远程磨课”“随班研学”交流;定期组织教学评比,鼓励当地教师自主设计心育课;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帮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如今,迤那二中变化明显,班主任独立设计心育班会课,十八中团队还跟踪学生“五育”数据,定期评估心育成效,确保帮扶不断档。
“教育帮扶不是简单送资源,要像蒲公英找适合的土壤。”这是十八中帮扶团队的共识。从协同调研到联合磨课,从多维赋能到持续跟踪,十八中以校为依托、以教师团队为核心,让心育在迤那二中落地生根,也为贵州乡村学校心育帮扶提供可复制的样本——心育润乡野,成长不迷路,这便是集团化办学下教育帮扶的动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