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全面发力
——黔西南为推普注入源源不断新活力
![]() |
义龙新区新市民第一小学举行朗诵比赛。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胡成金 李世利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语言文字作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近年来,黔西南州将推广普及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视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性工作,以一系列扎实且富有创新性的举措,多管齐下、全面发力,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广泛传播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让规范的语言文字如春风化雨般润泽着这片土地。
加大教师推普培训力度
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是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关键力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黔西南州加大培训力度、深耕细作。2025年,计划对全州2500名普通话水平未达标的任课教师开展培训,截至8月已成功培训1000人,为提升全州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积极探索“一体两翼”推普模式,即以“传承推广”为主体,以“教育培训”和“综合研究”为两翼,协同推进语言文字工作。2025年8月,学院组织师生赴贞丰县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活动,通过教师培训与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双轨并行,显著提升了当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
活动紧扣贞丰县教育发展实际需求,为150名农村及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量身定制专业培训。内容涵盖普通话正音、教学语言艺术、经典诵读技巧及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等核心模块,采取专家讲座、示范教学、小组研讨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切实增强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与教学实践能力。
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学校是语言文字工作的主阵地。黔西南州以创建规范化达标校为抓手,强化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成效斐然。截至2025年,全州创建72所州级、13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县级及以上达标校占比100%。在兴义市云南路小学,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该校于2025年9月8日举行兴义市第一教研教改实验区“普通话诵经典”师生朗诵比赛,活动以“诵经典之韵·展普通话之美”为主题,分为教师组和小学生组进行,有效营造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经典文”的浓厚校园氛围。
比赛中,教师沉稳大气、声情并茂,学生神采飞扬、落落大方,展现出语言艺术跨越时空的感染力。活动结束后,师生一致表示,将在日常教学与学习中积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如何让语言文字“活”起来、“火”起来
2025年,黔西南州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书香黔贵”等活动,其中“书香黔贵”吸引7830名教师、8.6万名学生积极参与,多所学校和师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实践活动成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有效载体。
2025年4月,黔西南州朗诵艺术协会在安龙加油文化院开展了“日月行读 朗在安龙 悟道四训躬行加油”活动,通过朗诵 《兴义府志》 《了凡四训》等经典篇章,让古老的文字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深化了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金州国学读书会十余年来坚持开展公益共读活动,内容涵盖 《论语》 《周易》等经典以及本土文化,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有效提升了公民的语言文化素养。
推普工作还紧密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提升农村地区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兴义市洒金街道、安龙县五福街道成功申报省级“普通话+工艺推介”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项目;开展以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农村适龄青壮年劳动力等人群普通话交流能力提升培训1760人次。
2025年7月,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广场上,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青年学子正专注地向彝族非遗传承人学习传统舞步。跺脚、转身、击掌,简单动作在整齐韵律中焕发活力——这是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筑梦,技语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场景。队员们深入民族村寨,以普通话为桥梁,向非遗传承人学习阿妹戚托舞蹈、彝族刺绣等技艺,推动“推普+非遗+技能”融合创新。同时,团队借助茶农直播间,采用“专业术语普通话+情感沟通方言”模式,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提升茶农语言应用与职业技能,为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黔西南州通过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让规范、优美的语言文字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如潺潺溪流,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语言文化支撑。未来,黔西南州将继续探索创新,勇毅前行,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再上新台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