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注入三大元素
——黔东南探索出一条务实管用的推普新路径
![]() |
凯里市第二十一小学的学生们认真学习,正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
本报记者 廖尚海 特约通讯员 杨淑蓉 金晶
黔东南是民族文化的“富矿”,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交织共生,共同谱写着这片土地的独特韵律。近年来,黔东南州以筑牢“沟通之桥”与“发展之桥”为理念,在悉心守护各民族“文化根脉”的基础上,助力各族群众更顺畅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深入推进“推普兴乡”行动中,黔东南州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创新性地注入“数字”、“文化”、“技能”三大元素,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寓教于乐、务实管用的推普新路径,为行动增效赋能,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1注入数字元素:智慧推普打破时空壁垒
黔东南州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将其作为创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有效手段,着力构建实用、管用且适应民族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
州内积极推广“手机软件自主学”“双语广播覆盖学”“创造条件应用学”等多种方式。群众通过专用的推普APP,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普通话;利用乡村广播系统,播放双语(普通话与当地民族语言) 内容,既传递信息,又创造语言环境;鼓励群众在培训后,将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生活场景,特别是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沟通和创作。
这一模式不仅有效帮助培训对象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更意外地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纽带。许多群众在学会普通话的同时,也熟练掌握了手机操作技能,部分群众甚至借助短视频平台开展直播,将手机变成了“新农具”,在宣传家乡特色民族文化、销售农特产品、发展乡村旅游中实现了创收增收。数字化方式有力地推动了持续学习和日常训练,帮助群众更便捷地获取外界信息,巩固了学习成果。据统计,目前全州已有45个村(社区)点通过双语广播和推普手机APP开展培训,覆盖受益群众达39400余人,村 (居) 民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注入文化元素:节庆赛事激发学习内生动力
黔东南州巧妙地将推普工作融入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体育活动中,借助文化平台的巨大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群众主动学习、使用普通话的内在热情。
近年来,随着“村超”(乡村足球超级联赛)、“村BA”(美丽乡村篮球比赛) 现象级爆火出圈,以及苗年、侗年、姊妹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年复一年的盛大举行,黔东南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的目光。巨大的人流涌入,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创造了一个必须且乐于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真实、鲜活的语言环境。为了更好地与游客沟通、展示家乡魅力,许多原本仅掌握本民族语言的群众也开始主动学习并使用普通话,无形中极大巩固和深化了“推普兴乡”的效果。
在赛事活动现场,解说员采用普通话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相结合的“双语”解说模式,既确保了本地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又让所有参与者,包括少数民族观众,在享受精彩赛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国家通用语言的熏陶,实现了文化享受与语言学习的双赢。此外,活动周边设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宣传标语,以及现场穿插进行的、以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的民族政策宣讲、法治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推普的形式与内涵,有效推动了国家通用语言的普及。截至目前,通过各类节庆和赛事活动宣传培训国家通用语言的受益群众已超过15.8万人次。
3注入技能元素:语言与技能融合赋能就业增收
黔东南州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与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紧密结合。
州内在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时,同步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培训过程中严格要求全程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和交流,确保语言学习与技能获取同步进行。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学习普通话直接关联着获取新技能、找到新工作、增加新收入的可能性。
培训结束后,学员不仅掌握了相应的实用技能,更具备了使用普通话进行职业交流和日常沟通的能力,并逐渐养成在生活中主动使用普通话的习惯。语言的通达,为他们走出村寨、进入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关键支撑,有效破解了因语言障碍导致的就业难题。据统计,通过国家通用语言的宣传推广及其与技能培训的深度融合,已成功助力全州500余名群众获得新的就业岗位,语言真正成为了赋能个人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硬实力”。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及国家语委、省语委的领导与指导下,黔东南州将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取得了扎实成效。通过夯实教育根基、聚焦重点人群、营造社会氛围、服务区域发展等多维度工作,全州语言文字事业蓬勃发展:16个县市全部完成语言文字城市达标创建;建成国家级、省级、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61所;普通话水平测试点服务近12万人次;推普工作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有效促进了民族间、地区间的协作与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