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手记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邝嘉锋:

    少寨村的露水打湿了裤脚,红军桥的青石板倒显得更清亮。把无人机遥控器放一边时,老支书那双旧解放鞋正好闯进我眼里。

    他弯腰系鞋带的工夫,80多年前的事儿就顺着桥面淌过来:“红军来的时候背着铁锅,宁愿睡房檐也不进老百姓家,老乡们拆了门板搭浮桥,就怕耽误大军赶路……”

    坐在河滩听老支书讲红军写下的“借条”,云彩的影子在新旧两座红军桥之间晃悠。旧桥的木板被岁月泡成深褐色,新桥的栏杆映着天光发亮。“当年红军借了老乡的茶壶,后来专门派人来还了加倍的银圆。”他指着桥洞下的石缝,“你看水里的石头,磨了80年还是圆的,人心也这样——只要实在,就散不了。”正说着,电商物流车驶过新桥,震动顺着传过来跟旧桥木板的吱呀声混在一起,唱着“传承”的二重唱。

    这堂稻田边的党课令我难忘。党校老师讲“军民同心”时,风吹得稻浪盖过了说话声,可每个字反倒更清楚。我往田埂上一躺,听稻穗的沙沙响、远处饭菜下锅的滋啦声、孩童扑蝶的笑声,突然明白老支书说的“更宽更大的桥”,不在图纸上,就在这些声响里,这都是这片土地正在长个儿的动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阮铭悦:

    研学实践的五日之行,对我而言不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一次精神世界的扎根,在红色历史的沃土中,我触摸到了信仰生长的力量。

    在少寨村,老红军桥被岁月磨得光滑,在几代人的不断修缮下,却依然坚实。从党校老师和老党员对大家的讲述中,我得知这座桥不仅是红军通行的要道,更是军民鱼水情的见证。

    听着红军桥的故事,我几度红了眼眶。看到党员爷爷坚持讲述红军桥的故事,看到他小心包裹的许多大学生的回信,我觉得,每一代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表达深深的爱国情。

    一步步走过老红军桥,有些晃悠,一开始我有些害怕,看到绿油油的庄稼随风翻滚,却让我感到满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党和人民的深厚情谊,早已跨越时空,融入了代代相传的记忆里。

    完成任务后,我们原路返回。走回来才发现,不远处的新红军桥车来人往,与老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桥宽阔平整,是连接着侗寨与外界的通道,如今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致富桥”。看着两座横跨同一条河的桥,我忽然理解了前一日张馆长所说的“长征精神的延续”。老桥承载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新桥则践行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使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秋:

    这几天扛着机器拍,其实挺狼狈的。手老抖,画面糊;构图也乱糟糟,找不着北,心里那个懊恼啊! 直到在侗寨,为了拍一个大家唱侗歌的笑脸。我屏住呼吸,一遍遍调参数,换角度,蹲得腿都麻了……终于! 抓到了! 那笑容干净得像草尖上的露珠。那一刻,我懂了:什么是“决定性瞬间”? 没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门儿都没有! 每一次对焦,每一次构图,每一次琢磨曝光,都是对那个“瞬间”的承诺。想想当年红军长征,不也是这样为了革命的胜利,一步一步地走吗?

    返程的车摇摇晃晃。心里沉甸甸的,装着黎平那盏马灯的光,装着红军桥的坚实,装着侗歌的清亮,也装着自己镜头里那些从模糊到清晰的笨拙脚印。光影叠着心路,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长征精神,不只在那些老房子、老物件里,它就活在今天,在寻常日子里闪着光。而我们记录者的活儿,就像手里的镜头——得不停地调焦距,聚精神,才能穿透时间的灰,抓住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心跳和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微微:

    从黎平会议纪念馆出来,步入翘街。这条古老的街道,构造独特,无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所见都是向上的石阶。

    讲解员一语点醒梦中人:“正如当年红军面临的抉择,无论选择哪条具体的路径,方向只有一个——向上! 向前! 向着光明的未来!”

    “向上,向前”,它不仅是地理的方向——向着贵州深处、更高处,更是精神的航标——永远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追寻真理与希望之光。这向上的阶梯,不仅是红军终见曙光的象征性预言,也为我们今日的奋进给予启示。

    作为同样是师范生的我们,不论是毛主席的榜样力量,还是黎平会议所彰显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于担当的精神,都告诉我们:师范生的使命,绝非局限在三尺讲台,更蕴含着服务人民、引领时代、建设国家的无限可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杨素琴:

    当我们抵达黎平纪念馆,馆长张中俞老师早已在门前等候。张老师虽近耳顺之年,身姿却挺拔如松,声若洪钟。他声情并茂地向我们讲述红军初入黎平时的艰险岁月,幽默的语言却将那段血色浸染的时光勾勒得清晰可感。多年来,张老师身体力行传扬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体现的正是红军精神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底色。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老支书的带领下走进了少寨村,看见红军桥静卧于碧水之上,老支书坐于桥畔石墩,向我们讲述当年红军在少寨村的过往,潺潺流水与阵阵蝉鸣仿佛为他的讲述伴奏。在老支书家,他珍重地捧出红军遗留下来的茶壶。“一定要学会感恩,要感恩先辈、感恩国家、感恩党。”老支书沉甸甸的话语,叩击灵魂,这“感恩”二字,指向的不仅是革命前辈的浴血牺牲,更是对脚下土地与人民哺育的深情回馈。

    最后一站肇兴侗寨,当我采访了韦老师,才知侗族虽无文字,其灿烂文化却通过口耳相传生生不息。韦老师以对音乐的赤诚之心,数十年如一日将民族文化的薪火传递于代代少年。他以行动为“教育家精神”写下生动注脚——那是在寂静山乡中守护文明星火的无悔执着。

    张老师、老支书、韦老师,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诠释着同一种精神:那是扎根大地的深情,是守护根脉的担当,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历史长河的永恒自觉。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立于前辈肩头,更应深悟这份沉甸甸的使命,唯有将个人才学与滚烫理想,融入时代洪流,方能在“小我”的淬炼中成就“大我”的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嘉倩:

    肇兴侗寨,《侗歌声声唱给党》 的悠扬旋律在鼓楼间回荡。韦锋老师正带领学生们传唱这承载着民族情感的侗族大歌,岁月似乎格外眷顾这位扎根苗乡侗寨26载的人民教师。

    韦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民族文化根脉的守护人。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在他日复一日的悉心传授下,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地流淌在年轻一代的血脉里。

    在他的引导和鼓励下,一批批侗乡孩子凭借纯净嘹亮的歌喉和扎实的功底,勇敢走出大山,站上广阔舞台,向世界展示侗族文化的魅力。更可贵的是,这份“走出去”的收获,化作了“走回来”的力量。那些在他歌声中成长、带着侗歌远行的孩子,怀揣着对故土的深情,又回到了这片土地。他们成为家乡建设的新生力量,活跃在传承大歌、发展文旅、推动家乡建设的岗位上。这“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循环,正是韦老师26年如一日坚守的生动注脚。

    站在黎平这片见证无数“坚持”的土地上,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份撼人心魄的韧性。无论是历史抉择的果敢、精神传递的执着,还是文化传承的守望,都让我明白,坚持本就是一场硬仗,年复一年深耕一事,更是对心性的极致打磨。而真正的答案,就藏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报记者 廖尚海 岳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