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寨淬炼本领
杨珺
日前,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师生赴黎平县肇兴侗寨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文化铸魂、蓝色文化传薪、绿色行动赋能,绘就青年学子深度参与、为当地旅游发展注入青春动能的生动图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黎平会议会址,队员们触摸革命文物,聆听转折故事,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大声齐诵《七律·长征》,观看《红色故事会》。这堂青春思政课通过“触物—聆听—宣誓—诵诗—观剧”的五重奏,构建起青年精神成长的链条。
村支书的党课重现“领袖足迹暖侗寨”的温暖瞬间,在倾听学生诉说“我心里未来的侗寨”时,他激动地说:“你们的视角很敏锐,希望听到更多来自青年人的想法和建议。”
蓝靛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向青年朋友们讲述了蓝靛染的工艺流程、美学价值及“侗品源”合作社深耕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历程,她鼓励大家担当文化传播的使命,把“传承”解构成“让传统活在当下”的生动答案。
活动期间,服务队组建文旅志愿服务队在游客咨询服务中心、酒店提供景点导览、票务购买、秩序维护、入住办理等服务;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建立痛点热力图;针对景区标识、导览图不清等现有问题,设计组走访游客、村民、管理者、手艺人,以青春之智为景区发展献计献策。
此外,服务队还采用“理论讲解+情景模拟”的方式面向当地小学生开展“侗心护航”儿童成长关爱活动,内容涵盖防溺水、防校园霸凌安全教育和个人卫生知识。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侗寨,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名义让我在这片土地上淬炼了本领。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黎平会议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时的心潮澎湃,村支书在党课上的那句‘年轻人多做事’都是我未来保持奋斗热情的动力。”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2022级服务队队员黎佳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