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七彩课桌”背后的故事
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托起了数万个被洪水打湿的读书梦
![]() |
| 古州一小教室里精心的布置,让“感恩”氛围浓厚。 |
![]() |
| 古州二小孩子们入校前领取老师准备的棒棒糖。 |
![]() |
| 校长杨贤泽站在门侧与入校的孩子击掌。 |
本报记者 鲁毅 潘德玉
开学季,黔东南榕江校园里,一片五彩斑斓的课桌静静排列——橙黄、淡绿、天蓝,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七彩课桌”,每一张都诉说着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故事。
这些课桌或来自广州某企业的爱心捐献,或来自毕节高中学生攒下的零花钱……新学期,它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榕江县,拼成了爱心的版图,更拼成了灾后教育恢复最动人的场景:没有文字,却写满恩情;不是教材,却教会了孩子们什么是“人间有情”,托起了数万个被洪水打湿的读书梦。
“开学第一课”学会“感恩”
两个月前,洪水席卷榕江县,42所学校浸没在淤泥与浊浪中。灾后重建堪称“与时间的赛跑”:
清淤消杀、校舍修复、设备购置,每一项都迫在眉睫。古州二小洪水最深达6米,7万多册图书损毁;古州一小800多套课桌报废;五中校园两次被淹,清淤工作几度重来……
经过2个多月日夜奋战,开学准备工作全面完成。
“开学第一课”上什么内容?
深思熟虑后,榕江各校不约而同地为“开学第一课”加上“感恩”主题,让孩子们抹平灾后的心灵创伤,从灾难的磨砺中懂得感恩。
拒绝急于求成,坚守育人初心。榕江教育工作者找到了灾后开学的关键:创伤需要抚平,感恩需要唤醒,找准情感共鸣点,成为榕江开学第一课的关键。
古州二小校门口的三样礼物:橘子代表“大吉大利”,葱寓意“聪明伶俐”,棒棒糖象征“越来越棒”。这是一个让无数人动容的细节,一个与心灵重建密切相关的设计。
“仪式不在乎简陋,而在用心。”校长杨贤泽的手掌因与每个孩子击掌而拍得发红,“我们要用最中国的吉祥寓意,告诉每个经历风雨的孩子:生活会有伤疤,但爱和希望永不缺席。”
“开学第一课”上,语文老师对孩子们说:“不要灰心,要向前看,虽然图书损毁了7万册,但我们已收到8000册捐赠图书,还有价值10万元的图书在路上。”
教育是百年大计,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温暖人心。敢于“慢”一课时,换种思路,恰是为孩子一生奠基。
回看古州二小“击掌迎新”“大吉大利”“聪明伶俐”“越来越棒”的中式祝福,避开生硬说教,教育找到了最温暖的切入点,心灵自然得到抚慰,老师们用最朴素的仪式筑起了情感堤坝。
物质援助与精神教育的完美融合
在古州一小的教室里,橙黄、淡绿、天蓝色的课桌组成七彩方阵,每张课桌都诉说着一个爱与奉献的故事。
这种“七彩课桌”现象,催生出独特的“感恩课堂”,实现了物质援助与精神教育的完美融合。
桌上桌下都是爱心,教室内外都是课堂。对于刚刚经历灾难的孩子们而言,这种直观的教育尤为珍贵。
为了让每个孩子理解自己“坐在爱心上读书”,学校费尽了心思。“开学第一课”上老师专门讲解课桌来源;怕感恩“流于表面”,老师便引导孩子们寻找课桌上的捐赠标记,体会背后的深情。
孩子们纷纷低头抚摸课桌,仿佛要通过触摸感受那份来自远方的温度。三年级5班的蒋同学分享了早起煮红鸡蛋送恩人的故事。
起初,副校长杨正国担心课桌不统一影响美观,现在却认为这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同学们坐上来自全国的爱心课桌读书学习,这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课堂上,孩子们说了句心里话:以前我们总说“新课桌真漂亮”,现在我们说“谢谢爱心人士”!
如果说“七彩课桌”考验的是资源整合力、社会动员力,那么“带着故事教学”则是教师精准育人的实招。
感恩教育讲究“润物细无声”,如此围绕爱心课桌的精准设计,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智慧,谁不被这份用心感动?
“大教育才能重塑心灵”
当三个经历洪水的孩子,勇敢站上讲台分享感悟并获得掌声,教育就完成了最深刻的使命。
榕江县第五中学九年级6班的胡园桃、朱佳佳、潘丽娜三名同学站上讲台,深情回忆起被老师们默默守护的日子:“不怕,有老师在!”
正如经过洗礼的校园,这些曾经惊恐的孩子们,将个人经历与集体感恩共振,终于在特殊的开学第一课中完成了成长的蜕变。让感恩这个“情感变量”转化为成长路上的“最大增量”。
当一些地区还在追求分数排名时,榕江试图让教育回归本质:五中的同学们分享抗洪经历,讲述老师七天七夜的守护;古州一小孩子们寻找课桌上的爱心标记;古州二小孩子们通过吉祥物体会美好寓意。
没有人高声说教,却让感恩之心静静流淌进每个人的心里。同学们明白了,那一碗热饭、那一夜安眠、那一句“有老师在”的背后,是多少人无声的付出与坚守。
“从第一次返校到清淤完毕,整整7个夜晚,我们都睡得很踏实。”胡园桃、朱佳佳、潘丽娜三名同学的讲述赢得同学们热烈掌声。黑板上,校长杨文萍用粉笔写下的“感恩”二字格外醒目。这堂课没有枯燥的课本知识,却让孩子们收获了比知识更宝贵的东西。
“大教育才能重塑心灵。”榕江五中党总支书记贺春勇说。
新学期正式上课第一天,三所学校同时上演“特殊开学第一课”,同样的感恩主题,不同的表现形式,印证着“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真正的智慧,永远在“立德树人”的实践路上。托举一代人健康成长的责任,不只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是生命影响生命的实践。
当感恩之心持续跳动,榕江校园的动人故事必将为教育本质写下新的注脚——
让每一堂课都温暖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向阳生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评
感恩第一课榕江校园书声再起
新学期如期而至,榕江县42所受灾学校全部顺利开学,三万多名学生安然返回课堂。令人动容的是,各校不约而同地将“感恩”定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让孩子们在灾难的磨砺中,懂得感恩。
当稚嫩的目光重新投向校园,党旗之下,是淤泥一寸寸清除、门窗一扇扇修复的痕迹;是那些汗透衣背、泥裹裤腿却眼神如炬的身影……这些无声的“课本”胜过万语千言——它讲述着:党委政府高效调度、倾力驰援;八方力量星夜奔赴、默默托举;教师们挥汗如雨、假期无休,共同铺平了三万学童的返校路。
比修复校舍更难的是抚平无形的伤痕。可贵的是,榕江并未急于追赶教学进度,而是选择以“感恩”为犁,深耕孩子的心田。这一刻,教育回归其本真:知识之外,更是人格的奠基与精神的滋养。
黑板上书写“感恩”,心底萌发的却是坚韧的“希望”。此刻校园里的琅琅书声,正是明日社会奔涌向前的潮声。榕江的“开学第一课”,上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