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如何摆脱“假期综合征”?
省二医心理学专家多维度给出科学解决方案
![]() |
| 李莎莎医生。 |
本报记者 刘小钰
新学期伊始,部分学生会遭遇“假期综合征”困扰,作息混乱、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低迷等问题频发,还伴随开学焦虑,抵触上学。同时,家长也易陷入“焦虑循环”,在帮助孩子调整状态时屡屡碰壁。针对这些开学季常见问题,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李莎莎从多维度给出科学解决方案,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实用指导。
1
适应难因习惯系统被破坏不同年龄段调整需精准
其实,习惯系统断裂致适应难,分龄调整有侧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假期综合征”的核心成因是“习惯系统”被破坏后的再适应困难。假期中,学生处于以放松、娱乐为主导的生活模式,开学后需迅速切换至以学习、约束为核心的新模式,生活节奏、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的剧烈转变,导致身心暂时出现适应不良。
在李医生看来,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业压力差异,调整重点需精准区分:
小学阶段 (尤其低年级):此阶段学生自律能力较弱、依赖性强,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枯燥任务耐受力低。李莎莎医生建议,家长需为孩子制定固定作息并严格执行,营造安静学习环境,可以通过游戏化任务激发学习兴趣,优先让身体适应开学节奏,再逐步引导心理转变。
初中阶段:学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增强,抗拒说教且渴望独立,同伴影响力远超家长。对此,家长应给予孩子充分尊重,注重引导其自主性,同时善用同伴效应,鼓励孩子与同学共同学习、运动,借助社交动力帮助其回归校园生活正轨。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思维成熟,具备自我反思能力,但面临升学压力,易对未来感到迷茫焦虑。李莎莎指出,需与高中生开展深度交流,探讨职业理想,将新学期学习与长期目标关联,激发内在驱动力,同时传授压力释放技巧,助力其实现自我调适。
李医生强调,应对“假期综合征”的关键在于理解与共情,给予孩子耐心、支持及科学方法,比单纯催促和指责更能帮助他们平稳过渡。
2
家校协同发力多举措建立新学期期待感
开学一周后,对于部分学生开学后会产生焦虑情绪,比如担心新学科难度、害怕与同学相处不融洽,甚至出现抵触上学的行为,李医生认为,开学焦虑是学生常见的正常反应,表现为担心新学科难度、恐惧人际关系、抵触上学等。缓解焦虑需家长与老师协同合作,通过具体行动帮助学生建立对新学期的期待:
家长主要以接纳与引导化解焦虑。共情沟通,接纳情绪:主动承认并接纳孩子的焦虑情绪,避免批评指责,耐心倾听其担忧,用“妈妈理解你担心新学科难,刚开始紧张很正常”等支持性语言给予安慰,通过眼神交流、点头等动作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此外,结构化规划,积累掌控感:协助孩子制定简单每日计划,如作息表、作业分段完成方案,设置“今天认识一位新同学”等微小目标,让孩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信心,降低对未知的恐惧。另外,营造仪式感,强化积极联想也对孩子有帮助,例如引导孩子关注新学期积极面,如感兴趣的社团、喜欢的课程,同时通过准备学习用品、装饰书房等仪式感行为,增强对新学期的期待。鼓励社交,缓解孤独感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提前鼓励孩子与同学联系,分享假期趣事,可建议携带照片、小纪念品作为社交破冰话题,减轻人际关系焦虑,为孩子提供社交支持与鼓励。
3
专家支招帮学生快速适应校园节奏
从“暑假松散模式”切换到“校园规律模式”时,刚刚开学的这一段时间,有些学生易出现早起困难、作业拖延、课堂分心等问题,且习惯养成过程中常出现反复。李医生分享实用技巧,帮助学生快速适应。
应对早起难题:通过环境设计增加赖床难度,如将闹钟放在远离床铺的位置;起床后拉开窗帘让阳光照射,利用阳光的生理唤醒作用,降低起床阻力,同时避免强迫早起导致白天犯困。
克服作业拖延:抓住“开始即成功一半”的关键,实施“2分钟法则”,要求孩子“只写两道题”或“只读一页书”,完成后给予鼓励与奖励,借助微小行动打破拖延惯性,后续再逐步增加作业量。
绑定新旧习惯:利用现有习惯的惯性带动新习惯养成,例如将“晚饭后休息10分钟”的现有习惯,与“休息后在书桌前坐15分钟(可阅读课外书)”的新习惯绑定,逐步延长至正常作业时间。
家长需转变从“控制者”变“支持者”稳心态
4
开学初期,许多家长因催孩子起床、担心学习进度、频繁叮嘱学习等陷入“焦虑循环”,反而引发孩子抵触。李医生表示,家长焦虑的核心是对“失去控制”的恐惧,调整心态需从“控制者”转变为“支持者”。
李医生说,首先要区分焦虑归属与自我价值:感到焦虑时,先自问“这是孩子的危机,还是我的恐惧?”避免将孩子的表现与自我价值绑定 (如不将“孩子成绩差”等同于“家长失败”),专注于自身可控的事 (如创造学习环境),而非过度关注孩子课堂表现等不可控因素。
第二,进行“最坏打算”测试:理性分析焦虑内容,自问“担心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发生概率有多大?即使发生,能否应对?”通过客观评估降低焦虑感,认识到多数担忧并非“毁灭性危机”。
第三,自我安抚与焦虑转移:焦虑情绪出现时,通过深呼吸、短暂离开现场 (如去厨房喝水) 平复心情;同时将精力转向自我成长,如阅读、运动,以自身的压力管理方式为孩子树立榜样。
李医生认为,家长对孩子的目标应从“确保永远成功”转变为“培养应对挑战的能力”,信任孩子的适应力,允许其经历暂时困难——这本身就是成长的重要部分。只有管理好自身情绪,家长才能成为孩子的“安全港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