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道拐里的加油故事
兴义笔山中学八年级 (2) 班 曹紫荧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人乘车去晴隆的二十四道拐游玩,远远望去,二十四道拐如蛇一般迂回,每一处拐,都如同历史刻下的皱纹,诉说着无数的故事,阐述着加油这一精神……
爷爷曾说过,1939年修这条路时,贵州两万多人用最简陋的工具一铲一锄地挖出来的;他们踩着锋利的石块,顶着烈日,头一埋便是几个时辰,远处便可以听到激情的号子声:“加油啊,同志们! 修好了路,敌人就进不来了!”我仿佛可以想到:几个雄壮的汉子赤着身体,扛起巨大的石块,咬着牙关搬到了目的地,又听见他们尖锐的打铁声,那缝隙间闪出的火花,仿佛他们心中的决心:一定要修出这条“抗战生命线”,我走下车来,触摸着这块土地,我感受到了这炙热的沥青路面上的纹理,就是当年这些修路人温热的汗水,就是他们通过加油,形成的结晶。
穿过历史的尘封,站在路边眺望,我仿佛看到1901年时,年仅17岁的何应钦在笔山书院读书的场景:煤油灯下,这位少年捧着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念着“少年强则国强”,窗外寒风怒号,砚台中的墨汁也快结了冰,可手中的毛笔仍然在纸上写着“精忠报国”,他可能看到了窗外的笔架山在冰天雪地中依旧屹立于此,在狂风暴雨中仍旧巍然耸立。何应钦便更加坚定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更加确定了自己要报效祖国的决心,所以他加倍奋斗,更加用力地攥紧了手中的笔,继续书写着自己拼搏的一生。
作为八年级的我,耳边也时常响起“加油!”的声音。上周教学考试,最后一道大题的思路如乱麻在脑海中迂回,费尽心思却也毫无头绪。忽然,脑海中浮现出那张泛黄的照片:几个汉子扛着铁锄,用力地敲击着地上的铁杆,汗珠从脸上滑落下来,口中又喊起那号子:“加油,加油!”看着他们那双破陋的布鞋,那只满是伤痕的手和那黝黑的躯干和四肢,以及那张绷紧的脸……又看向那道题和手中的笔,我想:我手中的笔没有铁锄这般重吧?
那条隐藏的辅助线终于穿过繁琐的图形,清晰的过程已然跃然纸上,线条间的阻碍也以划通,谜团也次第解开,笔下也“哗哗哗”地记下解答过程……我恍然大悟,加油就是在困惑的难题上努力想出思路,加油就是百米赛跑时拼尽全力的冲刺,加油就是在别人跌倒时的帮助让大家共赢……加油是做好每一件小事,是为了成就更好的明天!
下山时,夕阳已经洒满了二十四道拐,金黄的沥青路面也早已没这么滚烫,山群也都镀上光辉……如今这路如此平坦,可我不会忘记80多年前的那一幕幕画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必定会牢记历史,努力学习。让我们一起将加油精神和笔山文脉一脉相承,绘制黔西南更美好的未来画卷。
指导老师:李晓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