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烽火中汲取奋进力量
贵州“开学第一课”引发热议
![]() |
![]() |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学生观看《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 |
开播即引热潮!8月31日,贵州全省师生同看“开学第一课”——《书灯不灭 烛照复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戳心引热议,各校师生纷纷分享感悟,让精神力量在交流中传递,一起来看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湘梅:“开学第一课”聚焦抗战时期高校西迁贵州的办学历史,生动再现老一辈师生在烽火中坚守教育初心、守护民族文脉的使命担当。作为扎根黔西南州、服务贵州民族地区的本科院校,我们对此倍感亲切与自豪。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征程中,这段历史蕴含的精神力量,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深刻指引。我们将始终牢记办学初心,传承“教育救国”的赤子情怀,将家国大义与贵州民族地区发展需求深度融合,聚焦基础教育、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着力培育“爱祖国、建家乡、能扎根、善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将延续“共克时艰”的深厚情谊,充分依托黔西南州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承融入教育教学,让抗战精神与民族精神同频共振,不断为教育强国筑牢民族地区教育根基,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的使命答卷。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袁馨:作为新时代高校宣传工作者,我们要深入学习和铭记这段振奋人心的贵州教育历史,从中汲取攻坚克难、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践行“明德修身、精技立业”的校训,紧紧围绕学校职业本科和“新双高”建设目标,以高水平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努力在服务教育强国和贵州特色教育强省伟大征程中展现新作为、新担当。
关岭自治县实验学校副校长黄飞:选择这部纪录片作为“开学第一课”的内容,就是希望用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们读懂“教育”的力量、“坚持”的意义。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更要引导他们传承“书灯不灭”的精神,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复兴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马林:战火可毁楼宇,不可断文脉;敌机可掠长空,不可灭书灯。“开学第一课”课程以高校西迁入黔的宏阔叙事与贵州人民“揭瓦开门迎教授”的朴素情感为轴,生动呈现了国家命运与教育文脉同频共振的历史逻辑。这既是一段抗战教育史的精神缩影,也是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行动指引。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坚持用“书灯不灭”的精神标定育人方向,用“大思政课”的格局统筹资源要素,用“文教兴州”的场景拓展实践空间,用“教育强国”的宏愿凝聚青年力量,在“展现贵州新风采”的时代画卷中呈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应有作为,让书灯长明,让青春生辉,让复兴可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杨仕忠: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要向教育先驱们学习,把此次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收获有效融入到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继续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用党的创新理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把他们培养成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教师余正隆: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颠沛流离的艰辛,更是文脉赓续的坚守;感受到的不只是山河破碎的悲愤,更是“教育救国”的坚毅。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将“教师苦教、员工苦干、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融入心灵。勿忘国耻,吾辈自强;心怀家国,方能行稳致远。这盏穿越八十余年烽火的书灯,已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责任在肩,必让它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继续熠熠生辉。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教师王月娥:先辈以热血熔铸的信仰、奋斗和家国情怀,吾辈当铭记于心、践行于身。作为新时代教师,我深知“坚守与传承”的重量,也将始终牢记抗战淬炼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立志成才、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教师罗率航:“开学第一课”照见先辈的初心,也照见我们教师的使命。往后工作学习中,还是要借着这样的契机,陪着学生慢慢读懂那盏“书灯”的重量,让他们带着先辈的精神,在强国路上走得更稳、更坚定。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张晴晴:教育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所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众多高校为保存文化火种与教育精华西迁,师生颠沛中坚持教学,既彰显爱国情怀,也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奠定基础。和平年代,教育仍是复兴之基。当前,我们应弘扬西迁精神,坚持教育优先,为民族复兴培育优秀人才。我们当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不懈努力。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胡李沁弘:在这次学习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王果老师讲解的《松花江上》,王老师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从歌词中分析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出贵州作为“文脉保卫战”的历史原因。流动的讲堂保护了文化根脉,保存了教育的火种,同时把现代文明融入贵州的大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教育都不曾停歇,更何况在新时代这样的好时期,作为大专院校的我们更应该积极努力,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七小学教师禄倩:“开学第一课”不仅是新学期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爱国主义、法治教育,激发学生成长动力的重要契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贵州大学学生刘诚诚:先辈们在战火中坚守理想,我们在新时代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向上!
贵州医科大学学生王中煜:镜头定格抗战师生颠沛身影时,我与国立贵阳医学院前辈隔空对话。先辈伏于木箱记录数据的侧影,如钥匙般打开我对“医者初心”的理解——真正的坚守从不依赖条件。作为恒温实验室成长的药学学子,我曾抱怨仪器老旧,如今走进实验室,“西迁精神”有了新意义,所谓传承,是像前辈那样把每一次称量当作对生命的承诺,将每篇文献读成与历史的对话。这束从桐油灯延续至今的光,终将照进我们用双手创造的具体未来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生陈霞:一盏书灯,照亮的是千年文脉与先贤智慧;一炬烛火,点燃的是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作为外语学院的学生,我们更加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纽带。学习外语的过程,正是接过那盏书灯,以语言为桥,让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让异域文化在交流中互鉴。我们会将“书灯不灭”的坚守与“烛火复兴”的担当融入专业学习与实践。深入了解对象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互融互通,争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新时代复兴路上的火炬手。
贵州轻工职业大学学生江涵颖: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辈手中,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知识武装自我,以技能报效国家。我愿传承“书灯不灭”的精神,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以实际行动为民族复兴贡献青春。相信万千学子的奋斗之光,终将汇成照亮民族未来的璀璨星河!
贵州商学院学生黄礼娜:我们要从抗战时期高校西迁贵州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大学生就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经济。我们将利用专业优势,推动电商直播助力贫困县农产品销售,同时呼吁更多贵商学子深入农村,挖掘非遗文创与民宿经济的潜力,共同打造特色品牌,让“书灯”之光照亮贵州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贵州商学院学生朱睦显:大学生要学会通过跨越时空与先辈精神对话,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融入学业与事业,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勇攀高峰。我们要传承“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接过历史火炬,在新时代书写属于贵商青年的辉煌篇章。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陈漫娜: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心中的书灯永远明亮。唯有勤加勉学、传承文化,方能不负时代所托,在复兴路上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当初在贫瘠的大山中能够延绵这份文化,如今在广阔的平原里更要传扬发展。让我们秉承“书灯不灭烛照复兴”的理念,不断学习汲取知识,文化复兴更是民族的教育复兴。这堂课不仅开启了新学期,更点亮了我们前行的方向。
关岭自治县实验学校学生陈相芮:我们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就是在为国家复兴出力。以后我会更珍惜学习机会,做个有担当的少年。
天柱县第三小学学生杨舒然:看完影片,我心里又震撼又感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他们即便身处困境,依然抱着“教育救国、读书报国”的信念坚持学习,这让我真正明白了读书和奋斗的意义。这堂跨越时空的思政课,会一直提醒我铭记历史,更努力地去成长。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综合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我们在新时代更应珍惜时光
周雅萌
秋高气爽的九月,校园再度迎来莘莘学子。一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也如期而至,成为不少师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而今年贵州的这堂“第一课”,却以其独特的主题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引发了广泛共鸣,甚至悄然“刷屏”。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贵州的“开学第一课”没有流于泛泛而谈,而是巧妙聚焦于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西迁贵州的办学历程。主题“书灯不灭烛照复兴”精准捕捉了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坚守:烽火连天中,师生们不仅守护文明火种,更在苦难中坚守教育报国的理想。
这堂课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它将宏大的家国叙事,落到了一个具体可感的故事中。它讲的不是口号,是一所所大学如何在贵州的土地上重启课堂,是学者们怎样在煤油灯下坚持研究,是当地百姓如何与师生们共渡难关。历史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这堂课构建了一个“融合历史叙事、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育人场域”,它让道理拥有了温度,让价值传递自然而然。
更值得肯定的是,这堂课回应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命题:思政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贵州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出色的答案:用好用活身边的红色资源和历史遗产,把道理藏在故事里,用真实打动人心。
它不是生硬灌输,而是引领和唤醒,唤醒年轻人对历史的敬畏、对家国的担当,也唤醒他们珍惜当下、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
不少师生反馈,这既是一堂历史课,也是一次精神洗礼。正如同学所言,“先辈们在战火中坚守理想,我们在新时代更应珍惜时光。”
新学年已经启幕,“开学第一课”如同一粒种子,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它告诉我们,真正走心的教育,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能够映照时代、连接心灵、点燃理想的动人力量。
期待这样的“第一课”越来越多,也期待每一位青少年都能从中汲取前行之力,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步履坚定,迈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