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在行走中种下理想

——贵州民族大学“青春实践派”田野调查回眸(二)

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郭文兵 (右) 在调研茶青产业时,与采访对象交谈。

乔姗姗 (左一) 查看烘干的太子参。

调研组与贵州长顺八妹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创始人熊净合影。(左三为蔡天凤,左五为邢春娜)

调研组在湄潭县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农村养老调研,左一为赵莹桢,左三为康红梅。

王晓晖 (左一) 与凯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交谈。

董亭亭 (右一) 与凯里市励志工坊青年直播团队合影。

杨罗 (右) 与村民交谈。

调研组听取介绍 (右二为廖璇)。

调研组在沿河调研气候对当地产业影响。韩洪强(左) 龙贵云 (右)。

调研组在荔波小七孔景区调研时合影,左三为郭秋玉。

齐玉莹 (左二) 带领学生在黄果树景区与“小车小团”导游(中) 访谈合影。

王婵娟 (右二) 在南江大峡谷景区座谈调研。

    本报记者 岳端 整理

    2025年暑假期间,贵州日报、贵州教育报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同组建校媒合作单位,由记者、教师、学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地头、企业、景区、养老院等开展深度调研。

    他们用文字记录所见所闻,用镜头捕捉感人瞬间,将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挥洒在多彩贵州。

    他们见证了贵州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看到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感受到一张张笑脸中的民生福祉,领略到“凉”资源的旅游“热”能……

    这次调研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促进了媒体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暑期结束了,却在师生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激励他们怀揣这份热情与责任感,为贵州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下面,一起来听听他们有何收获。

    村集体经济与党组织建设调研组

    2024级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郭文兵:

    田埂间感受红色力量

    投身此次“村集体经济与党组织建设”主题调研,我跟随调研组走访了贵州的十个农村。亲眼见证了一位位村支书率先垂范,领着村民敢闯敢试、敢拼敢干,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鲜活动能。

    听着村民们细说村里的发展变迁,看着他们脸上藏不住的喜悦,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党组织正是那股不可或缺的引领力量。身为一名党员,我更加笃定:服务基层、夯实乡村振兴“红色根基”,我们责无旁贷。

    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乔姗姗:

    一项富有挑战且极具创新意义的尝试

    2025年校媒融合调研工作顺利完成,成效显著。

    首先,本次调研极大促进了我的科研项目在实证研究与理论层面的深化。通过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我深入了解了村集体的产业链构建逻辑。

    其次,校媒合作为我们带来了更宽广的问题视野。在与随行记者的深入合作中,双方实现了良好的思想碰撞与认知升华。从传播学的宣传视角切入学术议题,是一项富有挑战且极具创新意义的尝试。

    最后,此次调研有效提升了学生将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现实政府治理问题分析的能力,切实强化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素养。

    全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发展调研组

    2024级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蔡天凤:

    书本知识与基层现实的深刻碰撞

    很高兴能参加此次采访调研活动。调研期间,探访了10余家企业,感受了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见证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在贵州大地上的生动实践。调研中,企业的创新活力与农民的增收渴望交织,让我深切体会到公共管理工作的价值与重量。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我常常自问:“若身处政府岗位,在资源有限的现实约束下,该如何通过科学调配资源,既保障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又让产业红利更公平地惠及农户?”“如何平衡市场效率与社会责任,让‘菜篮子’既装得满‘菜’,又装得下‘民’的幸福?”这些思考让书本知识与基层现实产生了深刻碰撞。

    此行的收获远不止于见闻。通过采访调研认识的人,有扎根田野的农技人员,有返乡创业的青年企业家,他们的故事让我对“服务基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教师邢春娜:

    校媒融合意义深远

    在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发展”校媒融合调研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从专业的视角认识贵州农业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案;还要指导她们以新闻稿的形式宣传贵州企业、贵州生产基地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模式,这对于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我来说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和体验。

    这次调研,不仅使学生了解贵州农业农村发展现状,也培养了她们的新闻直觉、提升了新闻稿撰写能力。在将专业理论知识与贵州发展实践相结合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新时代高校学科、专业调整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农村养老调研组

    2024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赵莹桢:

    这是一堂关于责任的生动课

    在此次农村养老主题调研实践中,我们深入田垄乡间,真切感受到书本之外的农村养老现状。老人们佝偻的背影与眼眸中对生活的期盼令人触动。他们渴望的不仅是物质保障,更是陪伴与尊严,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中“老有所养”的紧迫与深沉分量。这不仅是一次关于乡土中国的实地考察,更是一堂关于责任的生动课,坚定了我将专业所学服务于社会所需的决心。

    社会学院教师康红梅:

    实现多方共赢

    2025年暑假校媒融合开展的农村养老调研,取得超预期成效,实现了多方共赢。

    一是思想碰撞与认知升华。记者的社会情怀坚定了师生服务基层社会的信念;师生的严谨求实也深化了记者对农村养老结构性问题的认知。二是理论与叙事双向赋能。记者助力学生将感性认知转化为可推广的模式;师生为新闻报道注入学理支撑。三是学习与实践深度互动。学生锤炼了沟通与洞察力,所获一手资料为优化养老模式、精准实施养老政策提供扎实依据。

    小摊贩经营状况调研组

    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晓晖:

    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深度结合

    此次调研,既是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社会治理实践深度结合的过程,也是对基层治理复杂性认知再深化的过程。调研期间,带领学生分时段、分区域覆盖多元场景,清晨走访农贸市场、午后深入高校街区、晚间蹲点夜市聚集区。正是在这样多维度的实践中,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基层治理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要在“民生需求、市场秩序、安全底线”间寻找动态平衡。而此次调研的价值,远不止于形成几份包含数据与案例的报告,更在于让学生在与摊贩的坦诚沟通中学会换位思考,在分析摊贩问题时提升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一批懂基层、接地气,能以专业视角破解治理难题的复合型人才,为后续推动摊贩这类“民生小事”转化为“治理实事”储备力量。

    2024级社会学博士研究生董亭亭:

    学会“看见”

    这次摊贩调研,让我看到了最鲜活、最滚烫的基层民生图景。调研之初,团队里每个人都带着几分忐忑,真正实践的时候,摊贩身上那份未经修饰的淳朴,消解了我们所有的局促。只是越深入交流,心中的遗憾便越重。因为自己此刻能做的,只有记录。调研过程中,我忍不住拍下了很多摊贩的背影,那些背影里没有光鲜的修饰,只有被岁月压出的弧度和被生活磨出的坚韧。忽然觉得此次调研的收获,是让我学会“看见”,看见数据背后鲜活的人,看见规则之外复杂的民生,看见那些在烟火气里努力生活的身影。未来,愿我们能在专业的道路上走得更扎实,成为一名为解决民生问题贡献力量的社会工作者,让治理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旱改水”实施情况调研组

    社会学院副院长卫松:

    我目睹了石头缝里“抠”良田的智慧

    作为一名深入贵州“旱改水”项目一线的调研者,我穿行于乡野之间,目睹了石头缝里“抠”良田的艰辛与智慧。贵州山高坡陡,土地零散,“端牢饭碗”的背后,是滴入泥土的汗水和因地制宜的创造。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用双手在崎岖中开辟沃土,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仅是对土地的改造,更是对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坚定捍卫,是贵州人民写给山河的壮丽诗篇。

    2024级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杨罗:

    触摸民生工程的温度

    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有幸在暑假参与“旱改水”调研,这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加鲜活的认知,对“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金沙县沙溪社区,工作人员提及将水稻丰收与篮球赛结合,以“产业+文娱”模式宣传农产品,这种创新思路让我看到乡村振兴的巧思与活力,也让抽象的政策变得可感可知。在长顺县带化社区,与村民的访谈更触动我的内心,“旱改水”让当地稻田从无到有,实实在在带动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让我真切体会到民生工程的温度。这次调研让我明白,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政策引领,更需扎根基层全员参与的生动实践。

    农村直播带货调研组

    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硕士研究生宋伟伟:

    直播悄然改变乡村面貌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走访了电商物流产业园、直播基地,与基地工作人员面对面沟通,所见所闻让我对直播带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直播带货已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引擎。政府的政策扶持为直播产业搭建了坚实框架,从技能培训到平台合作,助力直播生态发展;而基层直播基地则扎根本土,将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通过镜头推向全国,既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也让地方文化有了更鲜活的传播载体。

    尤其在木岗电商村直播基地,看到村民们熟练地介绍产品,真切感受到直播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在改变乡村的思维方式。

    直播带货的价值远不止于“卖货”,它正悄然重塑城乡连接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活力,也让我们看到数字经济时代下沉市场的潜力。

    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系主任廖璇: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力量

    带学生蹲田埂、进街坊,方懂乡村不是“素材库”,是活的文化脉。指导拍非遗工坊、剪丰收vlog、做助农直播,镜头里晒辣椒的红、茶垄的绿,屏前涌来的是关注与订单,方知传媒不是旁观者,而是纽带——连起乡土记忆与现代传播,让学生在泥土里学会“用镜头说话”,更让乡村故事被看见、被记住。这课,教的是技能,悟的是责任:传媒人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力量。

    气候因素与农村产业发展调研组

    民族医药学院教师韩洪强:

    气候是把双刃剑

    关于气候对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调研,让我深感其双刃剑作用。以沿河沙子空心李为例,得益于科学种植技术与政策大力扶持,产量稳定、效益显著。公路、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完善,基层农技服务到位,为产业筑牢根基。然而,偶尔出现的高温、干旱及黄沙天气,仍会对果品产量与品质构成威胁,提示我们需持续加强气候适应性管理,保障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民族医药学院教师龙贵云:

    科技赋能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此次调研发现,气候多变给湄潭优质稻产业带来挑战,高温、异常降水致稻产不稳,也影响茶叶生长与品质。但科技特派员带来转机,选育稻种、培训农技,企业也创新应对。这启示我们,面对气候影响,需科技赋能、产业创新,才能推动优质稻与茶叶产业稳健发展,助农增收。

    境外游客调研组

    2024级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研究生魏琴:

    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视角

    本次对境外游客的访谈调研令我深受启发。在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跨文化沟通能力,更透过他们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贵州旅游资源的独特魅力。多数受访者高度赞赏贵州的原生态自然风光与少数民族文化,尤其是苗族传统村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调研让我深刻体会到,旅游业国际化不仅需要硬件设施的提升,更需培养文化共情与精细化服务意识。这为思考如何讲好贵州故事、推动中国旅游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宝贵的一线视角。

    外国语学院教师郭秋玉:

    提升国际吸引力需深入挖掘景区特色

    带领一行学生去小七孔景区,这也是我第一次参观该景区,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对于提升国际化服务水平,我建议应当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尤其是完善景区内的多语言讲解、提升景区周边住宿餐饮的接待能力、外语服务人员覆盖率等。

    另外,还需深入挖掘景区特色,尤其是将其独有的水生态文化、喀斯特地貌及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贵州独有的生态文化体验空间,提升小七孔的国际吸引力。

    “小车小团”调研组

    2023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雷小婷:

    探寻旅游的“温度”与“自由”

    我是贵州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大三学生,在这次“小车小团”调研中,我对课本之外的专业领域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在黄果树景区访谈时,多数游客讲述传统大团“赶行程、缺自由”的不自在,对小车小团“灵活自由,随心游玩”满怀期待,让我意识到:贵州山地旅游的魅力,正需要“小车小团”这种模式来释放,既契合游客“快旅漫游”的需求,也能为从业者搭建更有获得感的平台。

    作为旅游行业的未来从业者,我希望未来能通过我们的参与和努力,让贵州旅游持续迸发出新的活力。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教师齐玉莹:

    山水共学,校媒育人

    作为贵州民族大学旅航学院青年教师,今夏是我第一次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围绕贵州“小车小团”旅游模式这一主题,我们走访了青岩古镇、黄果树瀑布、黔灵山公园等景区,几十家相关企业,访谈大量一线从业者、企业管理者、游客和行业专家,收集了千余份问卷。全程披星戴月,风尘仆仆,却收获颇丰,我用专业理论指导学生落实各项工作,也从他们灵动的视角思考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而“校媒融合”让我们有了更高的实践平台,让学术研究更贴近现实,让我们有很多机会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共同去解决行业问题。这次黔行让我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践行,共同见证——教育的美好,在于理论和现实碰撞时那抹灿烂的火花。

    打造贵州旅游“漂流”新名片调研组

    2022级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旅游管理学生杨青春:

    为助力“打造贵州旅游漂流新名片”自豪

    本次调研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很荣幸成为调研组中的一员。由衷感谢学校与贵州日报搭建的校媒融合平台,让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能深入南江大峡谷、桃源河等知名漂流景区实地调研。在调研中,老师们全程的专业指导和谆谆教诲,以专业的视角引导我们发现问题;记者老师则以媒体的敏锐和丰富的经验,极大地提升了我们调研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各景区的鼎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而调研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配合,更是整个调研过程高效推进的强大动力。此次调研不仅深化了我对贵州漂流旅游发展的认知,更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我为能助力“打造贵州旅游漂流新名片”而感到自豪!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教师王婵娟:

    多维度理解贵州文旅发展

    此次由贵州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与贵州日报组成的校媒融合调研组,以“打造贵州旅游漂流新名片”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令我作为指导教师深感欣慰。这场实践既是生动的“行走课堂”,更是成功的跨界探索,凸显了新闻传播对高等教育的赋能作用。调研中,我们师生共同深入漂流业态一线,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学会从多维度理解贵州文旅的发展。在记者尚宇杰老师指导下,同学们全程参与“采、编、发”,综合能力显著提升。此次合作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既助力贵州漂流旅游新名片的推广,也探索出校媒协同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路径,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更坚定了我们老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