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137人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建校以来先后400余人考进铜仁一中
松桃普觉中学为何连续19年“领跑”
![]() |
学生在校园读书。 |
![]() |
学校的荣誉墙挂摆满了奖牌与奖杯。 |
本报记者 郭进
“2025中考,12人考700分以上,20人考690分以上,33人考680分以上,137人考上省级重点高中。”八月流火,捷报频传,再创中考佳绩的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中学,又成为群众热门话题。
深耕不辍,领跑群芳。松桃苗族自治县普觉镇3万余人口,但中学教育却连续19年“领跑”同级同类中学,先后向省级示范性高中输送3000余名学子,其中400余人考入铜仁一中。
从普觉镇中学考出去的学生,有一大批考上985、211高校。他们,有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王珈,有考上西安交大的田洪富,有考上南京大学的张友明,有考上武汉大学的冉卓,也有考上北京大学的罗烨虹……
小镇普觉,为何会取得如此亮眼的佳绩? 亮眼答卷的背后,有党委、政府重教兴学的倾力投入,有学校“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有学生家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的执着,有老师“三尺讲台挥洒汗水”的坚守,也有学生“寒窗苦读”拼搏奋进。
多方力量交织,最终成就松桃自治县普觉镇中学的优分人数、平均分均名列全县前列、领跑同类中学的佳绩! 现在,让我们走进普觉镇中学,去解读连续19年“领跑”的教育答卷。
9户人家走出9名大学生
“土地长庄稼,教育长希望,这是山里人纯朴的教育观,也是普觉镇群众重视教育的主要根脉。”8月1日,盘点近年来中考成绩,普觉镇中学校长罗俊感慨地说,家长对教育的重视与坚持,是学生安心学习的基础。
罗俊一家就是普觉镇群众重教的典范,其所在的寨子只有9户人家,先后走出9名大学生。罗俊是八零后,罗家在普觉镇侯溪屯村马田组,9户人家坐在半山腰,罗俊的父亲是代课教师,全家6口人只有一亩三分地;上课时,父亲在讲台耕耘,放学后就与罗俊母亲在田地里耕耘,希望地里能多收粒粮食,以供4名孩子读书。那双教书的手,布满了劳作的老茧。
代课收入微薄,粮食也不够吃,生活又苦又穷,罗俊的父亲从没有断过供孩子读书的念头。他对4个子女严管厚爱,并以身作则,在20世纪90年代,罗俊的父亲靠在“油灯下苦读”,考上了思南师范。毕业后,从代课转为了公办教师,改变了人生命运,全家的生活有了依靠。
罗父在“油灯下苦读”成为公办教师,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与目标。20世纪90年代,山村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罗家的窗棂子,总会在夜里漏出灯光,灯下有罗俊四兄妹苦读,也有罗俊父母的陪伴。父母总是告诉孩子:“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们供出去。”
这句沉甸甸的话语是父母对孩子的承诺。后来,罗俊与两个弟弟先后考上大学,在那个小寨子树起了看得见的标杆。于是便有了9户人家9名大学生佳话,其中包括2023年考上北京大学的罗烨虹。
罗俊大学毕业选择当山区教师。这些年来,见证了无数普觉镇中学家长“苦供”孩子读书、把孩子进到名校的执着与追求。比如田某姐弟,两人都是罗俊的“得意门生”,姐弟俩从普觉中学毕业后,考上了铜仁一中,后考上名校。现在姐姐硕士研究生毕业是大学教师,弟弟是C9高校的硕士研究生。
田某姐弟的父母为了让两个孩子走出山区、能成才,他们长年在外打工。全家人只能在过年那几天短暂相聚。罗俊感慨地说,因为无数家长重教育供孩子读书,孩子们才能安心苦读,才有了3000多名学生考上省级示范性高中、400多名学生考进铜仁一中的好成绩。以普觉中学为起点,他们走进了省城的大学、走进重点大学、走进C9高校,成为国之栋梁。
学生苦读老师乐教
普觉镇中学有一份特殊的档案。档案显示:小亚小学毕业成绩只有121分,初三中考时,成绩却达到735分,考入了铜仁一中。而档案的背后,却是“学生苦读,老师乐教”交织的故事。
“优秀的学生是管出来的!”这是普觉镇中学校领导与老师的共识。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开展为期一周的入学教育,重点抓德育教育与行为习惯的培养。比如,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要求学习区书本摆成直线,生活区卫生干净整洁,让好习惯成为日常行为、促学生成长。
“优秀的学生是教出来的。”普觉镇中学老师把“乐教”两个字写得深沉而厚重。学校领导以身作则,要求全体教师吃住都在学校。晨曦初露,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便已起床;夜深人静时,老师还在宿舍批改作业、备课。教学路上,普觉镇中学的老师不放弃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对基础弱的学生,老师会为他们“加餐”。 才有了小亚“入口”121分,“出口”735分的好成绩。
“优秀的学生也是培养出来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由于普觉镇中学有众多留守学生,老师们又承担起“父母的角色”,给予留守学生父母般的关爱,为学生解决成长的烦恼,陪伴他们成长;在一年之内,班主任要完成学生家访,摸清学生的家庭情况,推进家校共育。
老师乐教,学生“苦读”。每天清晨六点半左右,当天际还是淡青色,普觉镇中学的学生已自主起床晨跑锻炼,很快,教室传来读书声。时间非常准,没有铃声,也没有老师监督,这是一届又一届学生约定的晨读时间。一直以来,也没有人去制定。谁又能忍心去制止,去打扰这些苦读的学生呢?
夜色来袭,教学楼和宿舍在晚上10点熄灯。总是有好学的孩子,找操场上的灯,作为学习的光源。可不能坏了孩子的眼睛。熄灯的时间不能改变,但总有变通办法。学校干脆打开了会议室的门,于是会议室成了学生夜读去处。罗俊说:“孩子爱读,就给他们一个学习的地方吧!”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启迪学生智慧,也要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学校有绘画、合唱、舞蹈、篮球、田径、足球等社团,学生多次在全县中学生体育比赛获得好成绩。该校学生代表铜仁市参加“2017年贵州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摘得“两金一银”,在县级足球、篮球比赛中,该校男女学生代表队多次获奖。
教师“乐教”与学生“苦读”奏响教育交响乐,普觉镇中学的教育质量逐年攀升,从曾经的默默无闻,到当下的连续19年领跑同类中学。松桃共有34所初级中学,而普觉镇中学优分人数、平均分均排名全县前五名,乡镇中学排名第一。2016年中考,该校学生冉卓获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临高鸟瞰,普觉镇中学依山傍水,校园绿树成荫,精致的教学楼布局合理,足球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配套全。普觉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说,全镇人口有36652人,普觉镇中学校占地面积9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520平方米,运动场地8500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2000平方米。
走进普觉镇中学,24间教室全部配置了“班班通”设备,标准录播室、微机室、标准图书室、教师书吧、网络机房、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设施成为标配。普觉中学始建于1956年,1980年改为初级中学;2005年,搬到现在地址,目前学校是普觉镇最大的建筑。
普觉镇政府有关负责人说,普觉镇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提出“三个稳、三个要、三个对得起”,推动辖区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三个稳”既稳教师思想、稳教师队伍、稳后勤保障,引导教师守育人初心,凝聚育人合力,让教师乐教;“三个要”就是对教师“要严要求、要严管理、要快节奏”;“三个对得起”,就是要求教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育人的良心、对得起群众的期盼。
学校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德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安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逐渐形成了“团结进取、乐学奉献”的校风,“博学善导、爱生乐教”的教风,“择善笃行、勤学慎思”的学风。
不仅如此,学校要求该校班子成员带头确定高标准目标,让教师监督,与教师比拼;着重比拼“抓质量”的工作时间;“抓质量”的工作激情;“抓质量”的工作成效;营造“抓质量”的良好氛围。对于青年教师“严管厚爱”,通过传、帮、带,选送骨干赴铜仁市、贵阳市、广东等地参加培训,开拓教育视野;实施40岁以下教师公开课常态化活动,通过听课评课,打磨教学技能。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普觉镇党委、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在普觉镇营造了“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社会氛围,在普觉中学树立“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观念,营造了“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良好风气,形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教师文化。
上下联动,深耕细作结硕果。普觉镇中学源源不断为省级重点中学输送优质生源的同时,学校的教师也不断成长,学校有教师83人,高级教师达26人,中级教师21人,县级骨干教师11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老师多次斩获市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该校的优秀教师还代表铜仁市赴省城参加优质课比赛,斩获省级二等奖;近年来,共为兄弟学校输送30多名优秀教师。
在普觉镇中学,有很多身影让人动容,让人感动,他们选择了扎根普觉镇中学,把初心与热忱送给了山区,用坚守架起知识的桥梁,让山区的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成为有用之才。他们中间,有扎根普觉中学28年的王忠,15年的罗俊,有从教20多年的老师石君、郑云等人。
扎根山区点亮山区希望的光。普觉镇中学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铜仁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2019年分别获得铜仁市初中教学质量三等奖,二等奖,2020年、2021年获铜仁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2年获松桃县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3年获铜仁市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松桃县“先进集体”“教学目标管理一等奖”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