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如何度过适应期?
贵阳两位资深班主任“手把手”支招
![]() |
王阳 |
![]() |
万薇 |
本报记者 郑青
开学季如约而至,对于小学一年级和初一新生来说,前者是从幼儿园的自由时光迈入系统学习的新阶段,后者是从小学的“小天地”走进学科更丰富、节奏更快的初中校园。面对新环境、新伙伴、新节奏,孩子难免紧张,家长也常感迷茫。
为帮新生平稳度过适应期,我们特别邀请了贵阳市南明小学班主任万薇、贵阳市第十六中学班主任(南明区王阳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王阳,分别结合教学经验,量身撰写小学一年级、初一新生专属入学指南。指南不仅覆盖心理适应、习惯培养、校园常识等核心板块,更收录了“过来人”(学长/学姐、家长)的真实经验,用实用建议为新生“护航”,助力他们从容开启新学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万薇:帮孩子爱上校园,打好学习基础
当孩子背上小书包踏入小学,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一次全新的成长挑战。面对陌生的教室、不熟悉的老师同学,孩子可能紧张不安;面对全新的学习节奏,家长也常手足无措。这份指南将从多个方面帮你和孩子一起平稳度过新生期。
一、心理适应:帮孩子“爱上”新校园
1.破解“分离焦虑”:温柔告别,正向引导
•提前“剧透”校园:新生到学校报到时,家长可以带着孩子逛一逛新校园,熟悉校园的区域及其功能。给孩子介绍时多一些积极心理暗示的言语表达。让孩子对校园产生“期待感”而非“恐惧感”。
•固定“告别仪式”:开学第一天,蹲下来与孩子眼神对视,说“妈妈/爸爸下午会准时在门口等你,今天可以试着认识1个新朋友,晚上和我分享呀”,然后果断离开。冗长告别会加重依赖,简短坚定的仪式能帮孩子快速进入“独立模式”。
•不做“负面暗示”:避免说“你再哭老师会不喜欢你”“不听话就没人管你”,换成“老师今天会教新游戏,要是遇到困难,记得找老师帮忙,老师很乐意帮你”。
2.建立“集体归属感”:让孩子找到“自己人”
鼓励“小社交”:每天放学接孩子时,别先问“今天学了什么”,而是问“有没有同学和你一起玩呀?他叫什么名字?”若孩子说“没人和我玩”,可以教他主动开口:“我能和你们一起搭积木吗?”鼓励孩子学会表达和分享,打开社交大门。
二、学习习惯:从“0”到“1”打基础
小学低年级的学习,重点是养成“能支撑长期学习”的习惯,家长可从两个核心入手:
1.姿势与工具:养好“不费劲”的学习体态
•握笔姿势:记“口诀”练手感:教孩子“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垫在笔杆底,老四老五收起来”(老大=拇指,老二=食指,老三=中指),初期用带握笔器的铅笔(选柔软硅胶款,不硌手),每天练5分钟控笔(画直线、圆圈),避免孩子因握笔累而抵触写字。
•正确坐姿:牢记“3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家长可贴便签在书桌旁提醒。
•书桌布置:遵循“极简原则”,只放当前用的课本、文具;椅子高度以孩子坐直后双脚平踩地面、肘部与桌面齐平为准,避免弯腰驼背或踮脚写字。
2.时间管理:帮孩子“不慌不忙”完成任务
•固定“作业时段”:比如每天放学后先玩30分钟,再到书桌前写作业,让孩子形成“到点就该学习”的条件反射。
•拆分“小任务”:低年级作业少,可把“写5个生字”“读1篇课文”拆成小步骤,完成一个就用“你今天主动写完生字,进步真快”等语言鼓励,或积累“积分”兑换小奖励。
•不做“包办家长”:孩子忘带课本、写错字时,别直接帮他拿、帮他改,而是说“课本放在书包哪个格子里了?我们明天一起检查一遍”,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三、校园常识:让孩子“懂规则、会求助”
遵守“校园规则”:记住3个“基本要求”
•作息规则:提前15分钟到校,不迟到;中午吃饭不挑食,吃完把餐盘放至指定位置;午休时不吵闹,可睡觉或安静看书。
•课堂规则:举手发言(不随便插话),上课不玩文具、不吃零食;老师布置的任务(如带作业本),前一晚和家长一起检查好。
•安全规则: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推搡;课间不玩爬栏杆、追跑打闹等危险游戏;不跟陌生人走,若有人自称“你爸妈让我来接你”,先找老师打电话确认。
四、过来人经验:二年级学生罗梓远&家长分享
•罗梓远:“我刚上一年级时,不敢和同学说话,下课就坐在座位上。后来老师让我当‘小组长’,收大家的作业本,我就不得不和同学说话啦!慢慢发现,其实大家都很友好,现在我有3个好朋友,每天一起玩捉迷藏。另外,我妈妈给我买了个‘小闹钟’,每天提醒我写作业,现在我不用妈妈催,就能自己完成作业啦!”
•罗梓远妈妈:“刚开始最担心孩子哭。后来发现,孩子的适应力比我们想的强,家长要‘学会放手’。比如孩子忘带作业本,我没帮他送,让他自己跟老师道歉,后来他每天睡前都会自己检查书包。另外,一定要和老师多沟通,比如孩子身体和性格特点等。别拿孩子和别人比,只要他每天比前一天进步一点(比如今天主动和同学说话了),就值得表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阳:从容启航,自信开启初中新程
处暑风清雁初翔,稻浪深处秋声起,崭新的初中生活拉开帷幕。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新阶段——新环境、新学科、新节奏、新老师、新伙伴,也许还有一丝忐忑与迷茫。别担心,这份指南陪你从容启航,走好成长每一步!
一、新校园“漫步”:先给环境“打个招呼”
如果你有时间,不妨在新校园多走走,尽快熟悉环境。比如:了解有哪些日常功能区,初一年级的班级分别在哪里,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办公室所在位置等等,这样能有效减少我们人生地不熟的紧张感,从而建立起积极良好的心态。
二、主动说句“你好”:友谊从“开口”开始
新班级里,大家都是“陌生人”,谁先开口就可能赢得友谊。比如看到同桌在整理文具,不妨说“你的笔记本真好看”;课间休息时,可以与同学聊一聊“你暑假看了什么电影”;友谊往往从一句简单的搭话开始。
三、别怕“暂时跟不上”:用“小目标”稳节奏
学习学科从小学的3科到初一的7+科,作业量可能突然增加,这很正常。就像玩新游戏需要熟悉操作键,前两周可以把“记住各个学科的特点”“搞懂数学课的一个知识点”等当作小目标,不用急着和别人比速度。慢慢积累,你会发现“跟上节奏”没那么难。
四、温暖同行:“合理宣泄”坏情绪
刚上初中,若遇到焦虑、郁闷、暴躁等不良情绪,别憋在心里,试试这些方法:
•倾诉:与同学或朋友多沟通交流,相互间鼓励和传达乐观情绪。
•放松:用合适自己的方式进行放松。可以阅读、写日记、听音乐、看电影、绘画、做运动,以及其他的兴趣爱好都可以帮助我们放松心情。另外,有一些简单可行的放松训练,例如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正念或冥想等都可以达到缓解负面情绪的目的。
五、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别让“手机”抢了学习时间
假期中,有些同学对手机的使用已成习惯,可谓“机不离手”。开学后,手机的使用需要得到合理管控,如将手机交给家长保管;或试试“等待10分钟”,期间专注于手头的任务 (最好是能够让自己有兴趣且高度集中的学习任务),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如果大脑经过10分钟的等待之后,就不会再表现出对即刻想要的东西有强烈的偏好。
六、过来人经验:初二学生徐依依&家长分享
•徐依依:“初一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与小学有所不同,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参与体育运动。”
•徐依依爸爸:“家长别用‘初中很关键’制造焦虑,少说‘初一跟不上,中考就完了’之类的话,多观察孩子的努力——‘爸爸看到你每天认真做作业,很棒’。初中就像长跑,前100米跑得慢点没关系,找到节奏感更重要。还有,要做‘倾听者’而非‘指导者’,孩子吐槽‘老师太严’时,别急着反驳‘老师是为你好’,先听他说完,说一句‘今天被批评时,我觉得……’,有时候他需要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我懂你的感受’。”
新生入学从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战斗”,而是老师、家长与孩子共同的成长。无论是小学一年级的“小不点”,还是初一的“少年郎”,都请允许自己有适应的时间——可以慢慢认识新朋友,可以逐步跟上学习节奏,可以偶尔有小情绪。只要带着勇气迈出第一步,带着耐心积累小进步,你一定能在新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自信开启新学期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