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管理者张超

用爱与专业守护生命奇迹

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郭倩聿 李书妍

    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的管理者张超,不仅是一位兽医博士,更是一位用专业与爱心诠释动物园意义的实践者。她认为,动物园绝非简单的动物展览场所,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动物习性、生存环境及健康管理的科学阵地。从育幼到疾病防治,每一环节都凝聚着工作人员的智慧与汗水。

    育幼室的奇迹:100余只野生动物的生命接力

    张超的兽医生涯始于一次偶然的挑战——一只被母亲抛弃的长臂猿宝宝。她通过查阅文献、请教专家,发现羊奶更易消化,并制定精细的喂养计划:每两小时喂2ml,到每次排便都观察他的形态和气味变化,每一次的喂养与反映,张超都逐一记录,最终成功救活这个小生命。此后,她陆续接手狒狒、白虎等幼崽,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和总结复盘,4年间张超带领团队已成功育幼100余只野生动物。厚厚的记录本上,每一笔数据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闻“臭”识病:粪便背后的科学密码

    在动物园里,动物是游客的重要观赏对象,而动物的粪便,则是动物园工作人员的重要观察对象。

    动物的粪便是健康的“晴雨表”。张超和团队通过观察粪便形态、气味、精神状况以及饲养的经历和历史过程,结合物种特性、环境因素,精准判断病因。识别动物的粪便,只是照顾动物诸多方式方法中的一项,动物的原生态环境的食物源,它们的喜好,它们的习性,都是决定动物生存质量的制约因素。

    随时拿捏、观察动物的粪便,是张超和动物园饲养人员的基本工作职责,张超也调侃道,动物好不好,一眼“便”知。

    动物健康需从宏观视角管理,包括生理结构、原生态环境甚至社群关系。在饲养过程中,坚持学习动物野外自行治疗的特性,用一些食源性植物、种子、果实等对动物进行饲养的预防管理,减少了药物对动物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动物的食物丰容。这种科学态度,让动物园实现了亚洲象人工育幼,黑叶猴人工育幼零死亡的突破。

    生死之间的坚守:那些难忘的救治故事

    骆驼难产,像给牛接生那样给小骆驼拉出来;西藏棕熊不孕不育,通过食物调整而迎来了新生命;动物因为游客随意投喂食物而引起的梗阻;因为求偶而被打得遍体鳞伤的鹤驼;生产后弃仔的妈妈,生产死胎而不愿放手的妈妈……张超的救治经历充满惊险与温情。她利用食源性植物预防疾病,减少药物依赖;为动物调整食谱、陪产接生,甚至为它们“牵线搭桥”优化基因。她说:“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它们的生存质量是我们的责任。”

    质疑与回应:动物园存在的意义何在?

    面对“动物园是否有必要存在”的争议,张超坦言,动物园在物种保护、科研教育上不可替代。工作人员采摘新鲜食材、精心培育植物,为动物模拟自然栖息环境;为逝去生命哀悼,为新生命欢呼。张超说:“我们不仅是照顾者,更是与动物互相治愈的伙伴。”

    如今,张超已考上兽医博士,决心以更高专业水准保护动物。她感谢家人的支持,更感恩动物“朋友”的陪伴:“它们用最原始的方式治愈着我。”在张超的故事里,动物园不仅是生命的港湾,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