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贵州科考又有新发现

佛顶山首次记录到阳彩臂金龟,独山发现滇桐新分布居群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阳彩臂金龟雄虫。

科研人员在新发现滇桐居群分布点测量树木胸径。 江国彬 摄

    本报记者 王雨 张警

    近日,我省科考又传好消息,贵大科考队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系该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同样传来好消息的还有,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团队联合独山县林业局,在独山县上司镇发现一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滇桐的新分布居群,数量达近百株,该居群是我省迄今记录的最大规模滇桐野生居群。一起来看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月24日,记者从贵州大学获悉,近日贵州大学副校长陈祥盛教授团队在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昆虫多样性调查期间,发现一种体型硕大的甲虫。经鉴定,该甲虫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此次发现系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记录到该物种。

    据介绍,阳彩臂金龟Cheirotonus jansoni (Jordan 1898),体长可达7厘米以上,形态特征显著:雄性前足腿节明显延长,前胸背板呈现强烈的铜绿色金属光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该物种幼虫以朽木等腐殖质为食,幼虫期长达2年,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严格,对环境变化高度敏感,可以作为环境指示生物。

    陈祥盛表示,阳彩臂金龟的发现,充分印证了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功能完整,能够为对环境要求较高的珍稀物种提供栖息与繁衍的场所。

    7月12日,由陈祥盛牵头的“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项目”正式启动,本次综合考察旨在通过系统普查保护区内的动植物资源,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料,为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与科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实现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综合科学考察启动以来,先后已有数十名专家和超过300余名博士后、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关野外工作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日,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团队联合独山县林业局,在独山县上司镇发现一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滇桐的新分布居群,数量达近百株。其中,开花结实的植株有5株,胸径超5厘米的大树有60余株。

    该居群是我省迄今记录的最大规模滇桐野生居群,也是国内已知较大野生居群之一。目前,贵州的滇桐野生资源量仅次于云南。

    滇桐作为锦葵科落叶乔木,是起源于新生代第三纪的古老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活化石”。其分布范围极为狭窄,此前在贵州仅存独山县2个居群共40余株,全国也仅在云南、西藏、广西等地有零星分布。2021年,滇桐被列为全国50种极度濒危野生植物,属于亟待抢救保护的极小种群物种。

    此次发现不仅显著扩充了该物种的野生资源量,更揭示了滇桐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现象——贵州居群开白色花,而云南居群则呈现紫红色花。这种因长期地理隔离导致的花色分化,为研究植物地理变异与进化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

    近年来,贵州围绕滇桐开展大量抢救性保护工作,系统性开展野生资源调查,在全面掌握滇桐在省内的分布情况和生存现状的基础上,省林科院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团队积极推进苗木扩繁工作,成功培育滇桐苗木近万株。

    目前,省林科院珍稀濒危植物研究团队在省内建立10余亩滇桐迁地保护示范点,7处野外回归示范点。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滇桐种群的自然恢复和扩散,进一步增强其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同时,研究团队启动对滇桐野生居群专项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滇桐种群的动态变化,为保护措施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