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头版 -> 第A02版:聚焦 -> 湄潭黔北早稻田里来了科技特派员

十日之差,百万之利

湄潭黔北早稻田里来了科技特派员

2025年08月25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企业向调研组介绍产品。

调研组到试验田了解水稻生长情况。

企业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介绍情况。

    本报记者 方亚丽 调研组 龙贵云 韩洪强 杨盛江

    八月黔北,暑气蒸腾。湄潭县永兴镇的田野里,几片稻田已经金黄,收割机“轰隆隆”地开进田里——黔北粮仓米业公司的早稻要赶着上市了。

    “新米早一天上市,价钱就能高一点。”公司负责人王旭辉最清楚这“早”字的金贵。十年来,他们主打的“玉珍香”稻米,年年都比别人早十来天上市,能卖到七块钱左右一斤。就靠这十来天的时间差,多挣了不少钱。

    目前,黔北粮仓已流转5000多亩稻田,还带着周边乡亲种了8000多亩。大伙儿还琢磨着搞点稻田旅游,让路子更宽一些。

    可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天热了,稻子熟得快了;大热天正赶上稻子抽穗扬花,稻子就长不好;雨水也不听话,不是旱就是涝……让好不容易挣来的“早”字招牌,产量总是有些不稳定。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湄潭县也面临着气温升高、降水模式变化等气候挑战。这些变化对水稻的生长周期、产量和品质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贵州省水稻研究所工作人员邓茹月说。

    8月18日,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组来到湄潭了解到,气候多变对优质稻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因省里派来的科技特派员有了转机。

    去年,省里派来了一批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吴健强是其中之一,他先是跑遍湄潭几个种水稻的大镇,摸清各地不同的地情和气候。接着,在永兴镇专门弄了块“试验田”——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基地。

    “黔优35产量高适合做米粉,广和优99耐冷性强……”今年,吴健强的试验田里,种着十来个杂交稻新品种,还有150多个新组配杂交稻组合,综合比较产量、米质、耐逆性、抗病性,选择适宜在湄潭种植的新品种。

    光试种还不行,还得让乡亲们学会新法子。吴健强和同事们组织了五场实实在在的培训课,教大伙儿怎么科学种稻:秧插密度多少合适? 水和肥料怎么管? 病虫害啥时候防治、怎么治最有效?200多位种田的乡亲听了课,领了资料。课上有问有答,把一些老辈传下来的传统种法,一点点改成了更科学的新招。通过培训授课和田间现场指导,给企业带出了五个技术能手,还帮村里培养了十来个懂技术、会经营的“小能人”。

    距离黔北粮仓10多分钟车程,湄潭县宫廷香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杨立来正忙着腾仓库。他们花了十年心血培育的“超长香”大米9月就能上市了。这谷粒特别长,能到16毫米,口感“软糯香甜弹”,普通大米加工机器对付不了。杨老板一咬牙,专门定制做了一套加工生产设备。

    宫廷香的底气,来自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专家的技术支持,也来自他们独特的良种良法。宫廷香引湄江河干净的水浇灌田,还在稻田里养大闸蟹,搞“稻蟹共生”,种出来的米品质特别好。公司自己也很争气,申报获得了12项专利,其中9项是含金量高的发明专利。他们的“农民红”玉珍香米,靠着好品质和好味道,拿过中国国际粮油展的金奖。

    离开宫廷香,调研组一行来到贵州竹香粮油公司,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机械手臂稳稳地搬着一袋袋大米,高大的恒温烘干塔立着,自动化加工线一天能处理400吨稻谷,一年能加工12万吨稻谷,产出8万吨各种档次的大米。公司肯投入,不断引进国内最好的新机器,厂子越来越“聪明”,生产效率比过去提高了六成。

    “湄潭这地方,海拔600到800米,是老天爷赏饭吃,温和的气候适合生产优质水稻。”吴健强说,接下来,他将加大力度推广优质稻新品种,让乡亲们清清楚楚看到好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收益上的真优势;更要带着乡亲们干,示范种植贵州省自己选育的优质稻新品种,让村干部、种粮能手带头,种出更好味道、换来更好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