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抗战精神铸魂育人
李慧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包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民族力量、培育时代新人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以伟大抗战精神为引领,将校园里的“思政小课堂”与校门外的“社会大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多课堂协同的育人优势,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更好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论述来丰富思政课堂的教学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这一论述明确了伟大抗战精神的时代价值。课堂可结合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新时代如何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帮助学生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青年是祖国的希望,青年一代要有理想、有担当。青年时期是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必须创新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升伟大抗战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在思政课堂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突破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方法,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伟大抗战精神蕴含的丰富内涵需要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课堂上既可以通过创设历史场景和角色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先辈们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又可以运用互动研讨式教学,通过组织主题辩论、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探讨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精选典型人物事迹以增强说服力,通过影视片段、音频书信等多媒体手段呈现,增强感染力。
必须拓展实践育人新阵地来提升伟大抗战精神在思政课堂的教学空间。生动实践是鲜活的思政教材。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讲授层面,必须通过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新阵地,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空间。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省阳泉市,向百团大战烈士敬献花篮,并在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提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孩子们要争做民族的脊梁,一定要把我们国家建得强盛起来,要为全世界的和平作贡献。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未来是属于你们的。希望你们好好努力、奋发图强,做一个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学校要积极挖掘社会实践资源,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等教育基地,将历史现场转化为教育课堂,组织学生走进历史现场,通过实地参观、情景体验、主题研学等形式,让抗战历史从书本文字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动课堂。遇重要节点时,教师要利用好当地的馆博资源,开展寻访抗战老兵、重走抗战路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
“思政小课堂”是传播理论知识的主阵地,而“社会大课堂”则是将理论付诸行动的实践阵地,二者相互成就、相得益彰。只有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思政课才能真正实现深度与广度的统一,才能让学生对伟大抗战精神既有理性的认知又有情感的共鸣。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滋养下,学生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从而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绽放青春光彩,书写人生华章。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邮箱:gzjybl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