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墙面设计优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研究
钟赟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国家颁布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等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心理学研究显示,科学合理的环境设计能够有效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校园墙面的设计优化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色彩与图案的心理作用
校园墙面的色彩与图案设计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与心理感受。墙面环境是学生每日接触频率最高的一类视觉元素,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感受和心理体验。现代环境心理学表明,色彩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具备普遍性和直接性,这种影响在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色彩心理学角度出发,不同的色调会引发完全不同的感受, 暖色系里的橙色和黄色有着激发活力、增进交流的特性,这类色彩能促使多巴胺分泌, 非常合适用在走廊、活动中心这些学生常去的公共区域。例如,把教学楼走廊的主色调换成柔和的橙黄色系,能让课间学生们的交流互动变得更活跃。冷色系的蓝色和绿色有着镇定情绪、提升专注力的效果,这类色彩可以降低皮质醇的水平,非常适合用在教室、图书馆这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图案设计方面, 精心挑选的视觉元素会产生超越单纯装饰的教育意义和心理引导效果。其中,自然元素的运用格外重要,如树木、阳光、流水等意象,不仅能减轻视觉上的疲惫感,还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气息。例如,在墙上绘制以“成长森林”为主题的系列壁画,利用树木年轮的图像传达坚持和成长的理念。此外,一些带有文化含义和教育意义的符号设计,如书本、天平、音符等元素,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在不断巩固着学校的教育理念。需要注意的是,色彩及图案的设计要遵循“适度刺激”原则,过于强烈的色彩对比或复杂的图案会带来视觉疲惫感,进而造成视觉疲劳与心理压力。这种通过视觉环境调节心理的方法,为校园心理健康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无需占用额外课程时间,却能实现全天候的正面影响。这正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环境育人”的生动实践,既体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智慧,又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教育方式。
功能性设计的实际价值
校园墙面的互动功能创新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及心理调节能力。传统墙面大多作为空间隔断或者简单装饰,而现代教育理念却要求其打破单一功能局限,做到空间利用与心理干预并举。这种转变源于对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深刻认知:墙面不仅是建筑构造部分,还可以是互动、对话的教育场所。模块化墙面系统在功能性设计中优势显著,通过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可同时满足信息展示、作品展览、互动交流等多种需求。例如,“知识墙”系统将传统公告栏升级为可触碰、可替换的模块化面板, 既能显示校园资讯,又能作为学生作品展示平台。这不仅提升了墙面利用率,更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归属感。互动性是功能性墙面的关键特征。涂鸦墙、磁贴墙、乐高墙等形式打破了墙面的静态属性,使其具备动态交流功能。例如,“心情表达墙”提供可更换的情绪磁贴,学生可随时通过磁贴表达心情,老师则能通过磁贴变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波动。这种做法既保护了学生隐私,又为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提供了可视化窗口。科技创新为功能性墙面赋予了更多可能。AR 技术让静止的墙面“活”了起来,学生扫描墙上特定图案即可获取相关教育内容;“疗愈型”墙面则利用不同纹理的材料,通过触觉刺激帮助学生缓解焦虑。同时,可邀请学生参与功能性墙面的维护工作,既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又能根据其反馈不断优化设计。实践证明,打破传统的墙面设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呈几何级增长,它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更创造了更多心理干预机会,让校园环境成为“不说话的心理老师”。
声音环境与空间布局的改进
校园环境里的声音品质和空间布局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社交质量。研究表明,适宜的声音环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专注力和情绪稳定性,且合理科学的空间布局能促进学生的良性社交。关于声音环境的改良,墙面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采用吸音材料,能够有效降低环境噪声,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课堂专注度。至于空间布局的改良,则需要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 ”的原则。同时,墙面设计不应单独设计,应当同整个空间规划协调起来。例如,在凹入式的走廊墙面设置休息区,配以舒适的座椅,就能营造出自然而然的交流场地;利用教学楼的转角处来规划半圆型的“故事角 ”,把墙面做成软包,并且放置书架,这个地方会变成学生课后最喜爱去的聚集地。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安全需求,又促进了社交。墙面的高度和视线的规划也十分重要。按照人体工程学,主要的视觉信息应该放在1.2米至1.8米的高度范围内,这是学生站立时的自然视线区域;而且,在低年级区域,墙面的功能区域要适当降低一些,以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使用需求。此外,要定期收集学生的使用反馈,观察其行为习惯,不断优化环境设计。通过系统改善声音环境与空间布局,校园墙面不再是冰冷的建筑构件,而是成为推动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