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兴义阳光渔业
万峰湖游出生态鱼
![]() |
李维勇介绍鲟鱼养殖。 |
本报记者 高艳飞 实习生 蔡天凤
成立仅三年,兴义市阳光渔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阳光渔业) 便凭借对生态养殖的坚守和身为国企的担当情怀,在黔西南的水域上书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渔业故事”。
7月29日,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阳光渔业,在生产管理部负责人李维勇的介绍下,逐渐揭开了这家企业快速成长的神秘面纱。
阳光渔业成立于2022年8月,成立时间虽短,却在黔西南州水产品养殖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其万峰湖库湾养殖的花鲢、白鲢、草鱼、鲤鱼成功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公司也先后被认定为“黔西南州第十九批农业产业化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贵州省渔业协会理事单位”,还荣获“贵州省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基地”“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试验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旗下小龙潭冷水鱼养殖基地更是跻身贵州省生态渔业“十佳生态渔场”之列。
“公司已经完成了‘渔峰纪’品牌注册,接下来我们要全力打响品牌名声,让这份来自兴义的生态鱼鲜,走进更多消费者的视野,成为大家餐桌上信赖的选择。”李维勇说。
兴义市优质的地理资源和气候条件,为阳光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养殖环境。阳光渔业在此建立了19个养殖基地,总面积约达1万亩;其中,14个库湾依托兴义丰富的自然湖库资源开展生态养殖,还有5个基地采用循环水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鱼。”李维勇说,万峰湖库湾蓄水102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率100%,水温常年稳定在15℃—25℃,成了鲢鳙鱼的乐园;而小龙潭冷水鱼养殖基地,13℃—18℃的常年水温,则成了鲟鱼、虹鳟等冷水鱼的舒适家园。公司根据不同基地的气候特点差异化养殖,再加上自然天养的方式,让每一条端上消费者餐桌的鱼,都保留着原生态的鲜美。目前,公司19个养殖基地年产鲜鱼约300万斤,为云贵川地区的“吃鱼刚需”提供了稳定供给,年产值也达到3000多万元。
“要养好鱼,技术是关键。”李维勇坦言,阳光渔业积极构建了“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拥有自己的专业养殖技术团队,还与贵州大学动物科学院、贵州省水产研究所达成战略合作,建起“月亮田产学研基地”“试验示范基地”,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技术根基。
为了让渔业价值最大化,阳光渔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在清水河镇新丰村海子山塘,公司以养殖为核心,巧妙融入研学元素,打造出一个个小型渔产业综合体,让“一条鱼”衍生出更多可能。
在保障民生供应方面,阳光渔业承担了兴义市第八中学、阳光书院、第五中学等中小学;车管所、执法大队等企事业单位鱼类营养餐的原材料供应,一年供应量40万斤至50万斤。“自家产能不足,我们就建水产品集散中心。”李维勇介绍,公司在兴义市马岭街道建起的水产品集散中心,化身中间商,层层严把鱼的品质关,确保食堂里的鱼品种优良。仅营养餐食材配送这一项,每年就能为公司增加500多万元的产值。
“作为国企,助农增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李维勇说,阳光渔业推行“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流转村集体土地用于水产品养殖,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100万元收入。同时,公司为当地村民提供40余个固定工作岗位,捕捞旺季还会新增30余个临时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我们还在探索与养殖大户合作,他们出场地,我们出技术和资源,希望能找到更多帮村民致富的路子。”李维勇补充说。
“兴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立志要打造贵州省生态渔业标杆企业。阳光渔业将始终坚守生态渔业之路,实行‘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循环模式,守护当地水体生态平衡,培育更多优质鱼类,助力兴义市渔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爱吃鱼的人,都能品尝到从兴义游出去的鲜美。”展望未来,李维勇信心满满。
指导老师:邢春娜 王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