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幼专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第二党支部
高校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 |
支部党员合影。 |
本报记者 杨凯 实习生 何芳 特约通讯员 唐仕杞 陈宗法
近日,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表彰全省乡村振兴优秀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第二党支部荣获“全省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们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以实干诠释初心,用行动践行使命,成为乡村振兴战线上的闪耀坐标。
近年来,第二党支部充分发挥高校政治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创新构建“组织赋能、教育赋能、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工作体系,为高校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实践样本。
组织赋能:构建“三级联动”党建引领体系
近年来,第二党支部巧妙建立了“高校党委-院系党总支-村级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定期召开校地联席会议,实现了政策、资源、信息的高效互通,确保了帮扶工作的政策导向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形成了“3名校领导+2名院系班子成员+1名第一书记+N名支部党员”的帮扶团队配置,构建了一个“一人驻村、支部帮扶、总支联动、全校参与”的纵向贯通组织架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此外,第二党支部还借助学校三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的创建经验,累计投入党建经费15万元,助力凉湾村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夯实了党建基础。还主动融入碧江区川硐街道区域党建联盟,联合碧江区委组织部、川硐街道党工委、凉湾村党支部共同开展活动,形成横向融合的支部共建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党支部牵头制定了乡村振兴项目清单管理制度,将帮扶成效纳入党建成效考核体系,通过实施“揭榜挂帅”措施,驻村工作队领办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5类18项重点任务,这种项目化运作确保了责任到人、进度可视、成效可测。支部还帮助凉湾村建立了“村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的机制,解决工作实际问题32个、化解问题64个、调解纠纷36件,矛盾纠纷化解率提升至98%,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
教育赋能:打造“三个课堂”人才培育链条
第二党支部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幼儿园和铜仁市第二职业教育集团等资源,开设“为仁·陪伴”课堂。通过创新实施“稚雅计划”和“125学前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计划”,在凉湾村建立了“为仁书屋”“四点半课堂”等平台,实施“高校教师定期指导+师范生驻点支教+本土教师跟岗学习”的协同培养模式。支部组织委员雷沙杉介绍道:“我们累计招募志愿者800余人,开展‘三个课堂’系列活动88期,赠送各类书籍1000余册,有效提升了凉湾村的基础教育质量。”
构建志愿服务活动体系是第二党支部每一年的“重头戏”。他们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依托“10+2+N”志愿服务育人模式,开设“为仁·耕耘”课堂。通过组建“为仁青年”宣讲团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开展政策宣讲、调研和支教等活动80余次,惠及群众2000余人。凉湾村“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团队连续三年获评“贵州省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针对帮扶点留守老人的精神文化与健康需求,依托师范院校健康养老、体育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优势,开设了“为仁·康乐”课堂,借此传承松桃四面鼓、土家摆手舞、思南花灯舞、玉屏箫笛、八段锦等传统文化项目,还开设“慢性病管理”“中医养生”等课程,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2场次,服务老人800余人次,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精神生活,提升了他们的健康素养。
产业赋能:创新“三个维度”激活发展引擎
为支持特色产业助农增收,第二党支部多方筹措各类帮扶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30余万元,助力凉湾村发展夏枯草370亩、太子参150亩、精品水果200亩,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3个,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据支部副书记赵正浪介绍,通过成立凉湾村惠民农业合作社,带动了120户增收,为脱贫户、低保户、重病户分红9万余元。
支部还和凉湾村组建了乡村振兴惠农产品互助平台,开展“党建帮扶、以购助农”特色农产品助销行动,带领学校教职工购买家畜、家禽、花生、玉米、青菜、猕猴桃、葡萄等瓜果蔬菜30余万元,相关经验在碧江区各地推广运用,全力以赴真帮真扶。
近年来,第二党支部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油菜、夏枯草、太子参、草莓等种植及管理维护,有力促进农户增收,动员学校党员干部捐钱捐物和协调专项资金1万元、抽水机1台、蓄水桶1个和供水管2000余米,为帮扶村解决群众用水等问题。帮扶贫困学生教育资助、非贫困学生“助学基金”3万元。
“我们支部在党建工作中,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党建与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部第二党支部书记骆海江表示,支部将继续深化党建工作创新,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