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走出舒适圈 在挑战中成长

暑期“增值期”,大学生们奋力奔跑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本报记者 王雨 实习生 邹丹颖 陈曦玥 骆威 崔欣玉

    暑期,这个曾被视为休憩的时光,正被当代大学生赋予全新的内涵。投身兼职熔炉、扎进乡土实践、潜心技能精进、全力备战升学……他们主动走出舒适圈,在挑战与探索中,完成了一次次超越期待的蜕变与成长。这不仅是暑期的别样打开方式,更是青年一代奋进精神的有力注脚。

    兼职收获:汗水浇灌的意外价值

    一句“打暑假工吗?”悄然取代日常寒暄,成为大学生暑期社交新开场白。记者调查发现,超三分之一大学生有过或正参与兼职,未兼职者中也有半数以上动过此念。

    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扮演玩偶“大熊猫”的贵州师范学院学生冉景芬脱下厚重服装时,汗水浸透的T恤可拧出水来。“我原来是个‘社恐’,走路都盯着脚尖。玩偶服却给了我安全感,让我敢向陌生人挥手、比心、讲段子。”冉景芬说,这些看似简单的体力劳动,意外赋予了她“抬头看世界”的勇气。

    家教也是大学生兼职的热门选择。来自遵义的祝巧巧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今年暑假她没有回家,而是前往浙江义乌做家教。“我在家教中体验到知识变现的喜悦,更锤炼了沟通能力。”在与不同家庭深度交流中,祝巧巧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许多最初为经济收入而兼职的学生,在汗水与实践中,收获了勇气、社交、应变、情绪管理等多维能力的提升,实现了计划之外的成长与蜕变。

    实践潮流:乡土深处的双向奔赴

    暑假来临,大学生的朋友圈被普通话推广、传统文化传承、支教招募刷屏,“三下乡”社会实践成为校园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在播撒光热的同时,也收获自我蜕变。

    “原来这就是舞龙舞狮啊!”黔东南州岑巩县凯本镇的孩子们最初只在电视里见过舞龙,贵阳学院华韵龙狮队抵达后,一场“青春驻乡”文艺汇演让“电视里的热闹”跃入现实。孩童追逐模仿,老人们感慨:“比屏幕上看带劲多了!”

    “非遗不仅是博物馆的陈列,更应是鲜活的群众娱乐。”华韵龙狮队队长宁德相说,“三下乡”活动将文化种子播撒乡野,乡亲们的热情反馈让他感受到文化传承的温度与力量。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向阳花开,医路前行”团队在毕节市赫章县平山镇义诊时,一位老奶奶每日“打卡”相伴。老人家默默看着学生们忙碌,闲时便从口袋掏出面包、李子、巧克力等零食塞给队员们。

    “老奶奶那些带着体温的零食与一声声‘幺儿’的呼唤,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陪伴、责任与生命的意义。”队长肖光玉洁说。

    技能充电:热爱炉火中的自我锻造

    在蝉鸣燥热夏日,不少大学生选择用技能升级替代消遣游戏,将假期变为自我投资的“加油站”,在专注与实践中磨砺锋芒,锻造未来竞争力。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学生侯永琦接到首个婚礼主持邀约时,紧张驱使他疯狂学习演练。婚礼现场突增“敬茶”环节,新娘母亲情绪失控哽咽之际,他巧妙以第三人称转述温情,化解冷场,促成母女相拥。此后,他主动扎进婚庆、商演与直播的现场,在高强度实践中学会即兴接梗、掌控节奏。“每一次突发状况,都是锤炼临场能力的熔炉。”侯永琦说。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的陈锦亿非艺术生,却怀揣音乐创作梦。这个假期,他自律如钟:晨学日语、午后攻乐理、夜晚习绘画。一本教材、一块数位板、B站免费课程是他的“三位老师”。“老师一笔能成,我需反复描摹,但坚持是抵达梦想的唯一路径。”日复一日,他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前行。

    贵州财经大学的王霞则在翰墨中觅得心静。在她看来,“书法是治愈浮躁的良方。”每日2至3小时临帖不辍,她在横竖撇捺间磨砺专注与耐心,“书法教会我的不仅是审美,更是专注力与耐心,或许未来,这份沉静气质就是我最独特的竞争力。”

    升学备考:灼热赛道的未来投资

    暑期热浪中,即将步入毕业季的学子们正为未来全力蓄能,在升学或职业准备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进行着面向未来的深度投资。

    来自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的陈晋竹目前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这个暑期她将精力投入到了考研复习中,“我的目标是武汉大学,专业良好前景与以前的参赛经验给了我底气。”同样,就读于辽宁大学金融系的谢文娜也有着清晰的就业规划,在证券公司实习的同时自学Python金融分析,直面行业内卷:“提升自我适配度,才有发展空间。”

    冷门专业学生则需更多“闯关”智慧。在厦门大学就读的杨清清为突破材料本科就业局限,暑期奔波于实验室与推免面试中。投出七份简历,三份遭拒。挫败中她重整旗鼓,全身心投入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实验实践大赛,每日苦练超过5小时,最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面试中得到了认可。“即使尝试后淘汰,也是成长的养分。”杨清清说,这份在挫折中调整、在压力下坚持的韧性,是备考征途上最硬的收获。

    审计专业的王昱升实习积累经验,志在考公回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吴占英锚定选调生,计划通过读研提升学历;英语专业的邹艾伶则跨考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学科交叉拓宽路径……无论选择哪条赛道,大学生们都在暑期这片“增值期”里奋力奔跑,为未来的可能性加注筹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论

    不期而遇的成长之光

    王雨

    因社恐而躲进玩偶服的学生,最终获得了直视世界的勇气;苦练主持的新手,在突发状况中淬炼出应变智慧……这些超越最初目标的成长,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当青年人走出象牙塔的舒适区,即便最简单实践,也能触发多维能力的同步跃升。

    大学生的假期选择折射出可贵的特质:愿为未知探索,能在挫折中自愈,善从平凡处汲取养分。兼职的汗水、实践的泥土、技能训练的枯燥、升学压力下的焦虑,都成了青春韧性与智慧的磨刀石。

    假期终会结束,但那些在挑战与探索中不期而遇锻造的自信、包容与坚韧,将伴随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青春真正的光芒,常在最不经意的淬炼时刻,绽放得最为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