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周寨村“产业筑基、直播赋能、村企联动”模式

酸辣粉“嗦”出十亿产业

2025年08月04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红薯酸辣粉生产车间。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播带货现场。

    本报记者 龙海若 实习生 周承桃 陆丽娜 吴文军 朱飞翔

    “叮! 叮! 叮!”随着三声清脆的开单提示音响起,陈薯电商直播运营中心瞬间被点亮。直播间内,主播们精神抖擞,手里拿着“陈薯”酸辣粉对着镜头热情洋溢地推介道:“家人们,想吃最地道的川渝味?看看我们陈薯纯红薯粉! 零添加,软糯Q弹,今天下单还送三包调料! 来,我们第一波三、二、一——先上100单,手慢无!”随着中控娴熟的操作,直播间屏幕滚动刷新着新的评论和点赞,后台订单数字不断跳动。

    无人机镜头掠过铜仁市思南县三道水乡的苍翠山峦,这里是周寨村最繁忙的一片厂区——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是红薯的魔法工厂,更是被直播电商点亮的乡村振兴高地。近日,贵州民族大学校媒融合调研团踏上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探寻周寨村依托“红薯产业+电商直播”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贵州佳里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周寨村红薯产业的龙头企业,在电商直播领域成绩斐然。公司董事长张诚回忆起创业历程,感慨万千:“2020年,我们看到了电商直播的潜力,决定建立陈薯电商部。当时,我们四处招募人才,最终吸引了20余名返乡大学生加入。”创业初期,困难重重,团队缺乏经验,直播效果不佳,但他们没有放弃。“当时没人懂直播,全靠自己摸索。”通过自主培训,不断学习直播技巧、产品知识,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摸索,直播团队终于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风格和运营模式。

    目前,该公司拥有40多位主播,共12个直播间销售红薯酸辣粉。同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佳里佳的“陈薯”酸辣粉发力跨境电商,成功走向世界。“我们2024年8月通过国际线上平台完成首单交易,目前产品已销往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市场,有望在未来两到三年内逐步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站在灯火通明的直播间外,张诚难掩自豪:“从2021年销售额首破千万元,到2022年破亿元,今年销售额预计突破10亿! 酸辣粉就是我们的‘金扁担’,一头挑着家乡的红薯,一头挑着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佳里佳公司的标准化生产车间,空气中弥漫着红薯的甜香。清洗、粉碎、过滤、蒸熟、晾晒……经过数道工序,本地红薯蜕变成晶莹的粉条。村民李国富正熟练地操作着烘干设备:“以前种红薯卖给收购的贩子,一斤才几毛钱。现在厂里保底收购价一块五,我还在厂里上班,每月工资四千多元!”他身后的仓库里,打包成箱的“陈薯”酸辣粉正被装上物流车,发往全国各地。

    周寨村村委会主任王勇翻开一本厚厚的账本,账目数字展现着山乡巨变:“周寨村曾经产业发展单一,人均年收入不到3000元。现在全村围绕红薯产业,形成‘一企带四社’模式——佳里佳公司带动种植、加工、营销、资金互助四个合作社,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他指着村委会墙上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奖牌感慨:“小小红薯做成亿元产业,直播电商就是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乘着直播电商的春风,周寨村的基层治理也进行了“云端”改革。今年3月以来,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晚8点,村委会通过直播间向村民宣传国家政策、通知村务“新鲜事”等内容,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参与全村会议。镜头前,王勇正通过“云端村民会议”讲解医保新政,数百名村民在线观看。会议结束后,直播间即刻“变身”为带货现场,推广村企合作的红薯产品。“直播间就是我们的第二办公室!”王勇展示着后台数据:“上次会议后两小时带货额就破5万元。村集体增收了,村民参与治理的热情更高了。”这种“村务直播+电商带货”的循环模式,让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变成了致富增收的“高速路”,形成治理与增收的良性循环,为村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当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周寨村“产业筑基、直播赋能、村企联动”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流量与土地碰撞出的火花,点亮越来越多农民的致富梦想。

    指导老师:伍顺比  成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