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头版 -> 第A03版:人物 -> 用桐梓方言把数学讲得明白生动

贵阳一中教师李宇平:

用桐梓方言把数学讲得明白生动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宇平

    本报记者 潘国虎

    “买白菜算单价,和函数求最值是一回事。”在贵阳一中的数学课堂上,李宇平老师用桐梓方言讲着函数的最值问题。学生们笑了,但很快又陷入思考——原来数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藏在生活里的智慧。

    从乡村教师到省重点名师,李宇平用时间证明了一件事:真正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硬塞进学生的脑袋,而是让它在熟悉的土壤里自然生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教师的成长史,更是一段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刻探索。

    1

    扎根土坯教室

    1984年,李宇平背着简单的铺盖卷,走进了遵义市桐梓县官仓镇中学,那一年,他才18岁。

    那时的官仓中学条件差得让人直摇头。黑板就是用墨汁刷过的破木板,一到下雨天,就像个爱哭鼻子的小孩,洇出深色的水痕,滴滴答答,扰得人心烦意乱。

    刚进校门,就瞧见校长对着初三惨不忍睹的成绩单愁眉苦脸,嘴里嘟囔着:“这些孩子基础太差,老师来了又走,根本留不住啊。”李宇平啥也没说,默默把铺盖搬进教室后墙那小小的隔间。

    地方虽简陋,却能听见学生们的读书声,放学后,还有孩子扒着窗户,眼巴巴地问问题,求知的小眼神亮晶晶的,像夜空中的星星,让李宇平心里暖呼呼的。

    从桐梓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宇平就像一颗倔强的种子,一头扎进官仓老家的乡镇中学。这地方虽偏远,却也出了不少人才,像电影《无名之辈》和《万里归途》 的导演饶晓志,就是从这儿走出去的。

    讲方程时,他用“称猪草”打比方,左边筐里的猪草多了,右边就要加,就像天平两边要平衡;教几何时,他带学生去田埂上实地测量,田的边不是直的,但可以用三角形来算面积……

    这些生动的例子,让数学突然变得亲切起来。随着李宇平自己的不断钻研,教学水平越来越高,老百姓也舍不得他走,死活把他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整整七年。正是这份坚持,为他日后在更广阔的教育舞台上大展身手,攒足了底气。

    2

    从乡村教师到大学讲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国家大力投入高等教育资源,贵州电大与桐梓职高联合办学培养大专人才。一个难题摆在面前,新开设的数学专业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在诸多仁人志士的联名推荐下,李宇平被破格调往县城,负责教授 《高等代数》 和 《数学分析》在内的专业数学课程。

    第一次走进电大教室,李宇平的手心沁出了汗水。讲台下坐着特殊的学生群体:有刚放下农具的青年,有车间轮岗来进修的工人,还有已经工作多年的乡镇干部。他们的数学基础就像被雨水冲刷过的田埂,参差不齐。

    他偷偷扫了眼台下,那些学生有的比他小不了几岁,眼神里还带着一丝怀疑和不屑。他深吸一口气,没直接讲定理,而是在黑板上画了个稻田,扯着嗓子说:“你们种过水稻吧? 这行距株距算准了,产量就能噌噌往上涨,这就是数学里的最优解。”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工人们开始讨论车床的参数设置,农民们则比较起不同作物的种植密度。

    他的这一段教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争议声像潮水般涌来。有人说他教学方法太另类,不适合大专生;有同事还劝他:“大学课程要严谨,不能这么随意”;还有人说他在乡镇中学教得好,到县城肯定不行。他却像棵顽强的松树,任凭风吹雨打,岿然不动。

    三个月后,期末联考来临。试卷被统一装进牛皮纸信封,贴上封条,像神秘的小盒子,送往北京。拆封那天,现场气氛紧张得像拉满的弓弦。成绩公布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李宇平在基层校区取得的教学成绩,远超省会贵阳校区,所带班级所有学生全部超高分及格。

    3

    用方言传道引路

    2000年初,李宇平迎来人生大挑战——到贵阳一中试讲。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台下坐着校领导和数学特级教师们,他们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射来,让他压力倍增。

    但李宇平迅速调整状态,开始试讲。短短40分钟,他像神奇的魔术师,凭借扎实专业知识和独特教学方法,把复杂数学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他一会儿像幽默的喜剧演员,用搞笑生活实例让抽象数学概念通俗易懂;一会儿又像严谨的科学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索。试讲结束,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校领导和老师们赞不绝口。

    试讲结束后,时任贵阳市教育局副局长兼贵阳一中校长的赵福菓把李宇平叫到办公室。赵校长笑着问:“李老师,你对我们学校有啥要求不?”李宇平犹豫了一下,说出顾虑:“我上课爱用贵州方言,怕不合规矩。”赵校长哈哈大笑,爽朗地说:“你尽管用方言讲,能让学生把题做明白的,就是最好的话。”

    就这样,在贵阳一中的执教生涯中,李宇平的方言始终带着桐梓山间的清冽,滋润着学生心田。他的办公室,放学后总是亮着一盏灯,还有个固定角落,堆着些卷角的试卷……

    如今,李宇平依然活跃在教学一线。每当夕阳西下,他站在教学楼走廊上,看着学生们在草稿纸上演算。那些曾经对着公式皱眉的孩子,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当了老师,还有的回到乡村,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把火箭送上火星的壮举,而是让每个平凡的生命都能发现——原来自己掌心的纹路里,也藏着宇宙的公式。

    正如李宇平常说的:“分数是台阶,不是天花板。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一粒种子都能在自己的土壤里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