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民大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镇远县焦溪镇猛溪村

跟着第一书记去驻村

2025年08月01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驻村工作队带领学生走访养鸭农户。

驻村工作队带领学生走访瓜农。

    本报记者  侯萌  “跟着第一书记去驻村”社会实践服务队

    脚下沾泥土,心中怀真情。近日,贵州民族大学“跟着第一书记去驻村”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黔东南州镇远县焦溪镇猛溪村,与驻村工作队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火热的乡村一线开展为期两天的深度社会实践,零距离观察乡村振兴实践,感悟基层治理智慧。

    7月15日至16日,队员们迎着晨曦,跟随镇远县文物局一级主任科员、驻村第一书记田贵海,镇远县供电局安全纠察高级作业员罗明珍,贵州民族大学政治与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陆志伟组成的猛溪村驻村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

    在龙扒塘组养鸭户田贵松家,队员们认真聆听田贵松老人算起“增收账”:“100只鸭子,幼鸭每只14元,政府补了4000元,卖完能赚8000元!”村民姚茂珍对村委会的贴心服务赞不绝口:“办事随叫随到,村卫生室就在旁边,看病方便多了。”朴实话语中,透露出政策落地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杉树棚组的西瓜地里,种植户张付生向师生们介绍他的“致富经”:“6亩地年产2万斤,政府有种苗补贴。收完西瓜就种蔬菜,土地不闲着,收入不断档。”从禽畜养殖到果蔬种植,队员们亲身感受到驻村工作队通过精准帮扶,为村民编织了一张充满活力的产业增收网。

    “补贴不包办,引导不强制”,这是驻村第一书记田贵海坚持的工作原则。他向队员们介绍,猛溪村通过种养奖补政策,用财政资金撬动村民内生动力,从选种苗到产销均由村民自主决策。“只有尊重农民意愿,产业才能扎下根、发展好。”田贵海强调。

    这位拥有5年驻村经验的第一书记(2018年至2023年在报京乡报友村驻村,2025年6月又入驻焦溪镇猛溪村),始终践行“一宣六帮”职责。他分享初到基层时遇到的挑战:如何提升村干部能力、化解各种矛盾,通过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规范“三会一课”,推动5名村干部学历提升至中专以上,将基层组织锻造成了乡村振兴的坚强堡垒。“接下来要多总结,更好地助力猛溪村。”田贵海表示。

    谈及驻村最温暖的记忆,2019年那个暴雨天帮残疾贫困户抢收谷子的场景历历在目。贫困户执意要抓鸭子感谢,被田贵海和队员们婉拒。“群众递来的一杯水,就是最高的褒奖。”这份朴素的情感,成为他扎根基层的不竭动力。

    两天的朝夕相处,队员们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期盼与笑容,额头的汗水映照着乡土的温热。从养鸭户的增收账本到瓜田里的循环产业,从第一书记的民情日记到深夜座谈的灯光,这堂生动的“乡土实践课”让青春与乡村深度交融。

    “驻村工作队从筹钱到发展产业,从调矛盾到落政策,为村里操碎了心”,猛溪村副支书周文祥的感慨,道出了驻村工作的千头万绪。而队员们在汗水中懂得: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养鸭户增收的笑容,是西瓜地里延伸的产业链,是驻村干部日夜兼程的脚步。

    当青春力量遇见广袤乡土,当实践课堂对接国家战略,这场“跟着第一书记去驻村”的行动,不仅是一次行走的学习,更是一次初心的传承。如同无数扎根一线的驻村干部用实干书写的答卷,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每一份坚守都在播种希望,每一次俯身都在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