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独山“防溺水+普通话”趣味课堂

为孩子构筑双重“防护网”

2025年07月31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手工课堂现场。

    本报记者 侯萌

    小手拉大手,安全记心头! 近日,贵州民族大学“言路同绘,语您同行”志愿服务团分别前往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鄢家山社区和紫泉社区开展“七彩课堂”主题实践活动。此次活动由上海大学邱金萍老师、贵州民族大学团队指导老师带队开展。用趣味课堂传授防溺水知识,筑牢安全堤坝;用标准普通话搭建沟通桥梁,为后续“语通万家——推普+n”志愿服务打下坚实基础,为孩子们构筑起双重“防护网”。

    当天上午,团队成员分赴两地同步开展“破冰行动”。通过游戏——“名字记忆大挑战”,大家迅速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紧接着,在趣味十足的美术课堂中,团队成员耐心细致地传授绘画和手工技巧,孩子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

    当天下午,两组成员在各自社区分别开展防溺水知识课堂,为孩子们普及了关于溺水“是什么”“怎么样”“如何防”三个方面的知识。在“是什么”环节,通过播放短片直观地向孩子们解释溺水的定义和常见危险水域;在“怎么样”环节,详细分析了溺水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溺水的危害性;在“如何防”环节,成员们耐心讲解预防溺水的方法和技巧,如不私自下河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的水域玩耍等。课堂全程,孩子们全神贯注,积极与成员们互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

    此次防溺水知识课堂的开展,借助语通万家——“推普+n”的契机,成员们用标准、清晰的普通话讲解溺水风险、自救技巧与救援常识,让不同方言背景的孩子们都能精准理解安全要点。这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在普及防溺水知识的同时,推动了普通话的推广与应用,让规范语言成为安全知识传递的桥梁。让每个成长的瞬间,都有温暖的守护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