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不想来,来了不想走
贵州观颐康复养老院“串联式”服务让老人找到家的感觉
![]() |
院里迎接周兴才老人。 |
![]() |
平元宽与周尚易开心地击掌互动。 |
本报记者 钱诚 实习生 肖雪梅 刘欣悦 赵莹桢 文珍珠
7月22日,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农村养老服务调研组刚走进位于遵义市播州区的贵州观颐康复养老院,就听到一阵整齐有序的敲锣打鼓声。原来是院里又迎来了一位入住老人周兴才。工作人员为周兴才老人送上鲜花,搀扶着她走进房间。“这位是享受国家政策的高龄低保老人,不需要交一分钱。平时,每一位新来的入住老人,我们都会敲锣打鼓迎接他们,通过这样的仪式感,让他们有被重视的感觉。”贵州观颐康复养老院院长周尚易介绍。
“之前不想来,来后不想走。”这是调研组在养老院和老人们聊天时听到最多的话语。在破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探索中,观颐康复养老院创新探索出“串联式”护理服务和“农村养老院+社会化养老”混合模式,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温情服务,为农村老人打造了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家园。
公建民营的观颐康复养老院,有153张床位,实际入住人数153人,其中特困供养老人60人,低保重度失能老人19人,社会老人74人。2024年被评为省级一星级养老机构。
“服务好不好,老人说了算。”周尚易说,创新推出的“串联式”护理服务将日常照护、康复训练、生活协助、心理关怀等多个服务模块有机串联,形成环环相扣的闭环服务体系,让老人在每一个生活场景中都能获得连贯、专业、贴心的照护。
“我给全失能老人做个人清洁之前会检查上一环节老人翻身是否已经完成,如果没有,我就要去提醒相关工作人员。我这个环节做完以后,后面的工作人员才会喂饭。完成自己的环节以后,我们都会到群里面打卡,告知下一环节的负责人。”护理人员刘佑琴说,这种服务模式有效杜绝了服务疏漏,将精细化要求落到了实处。
“我们最大的竞争力,就是服务的细节和温度,要拉近与每一位老人的关系,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一家人。”周尚易说。说话间,平元宽老人推着轮椅过来了,笑盈盈地用不太清晰的话语喊周尚易“美女姐姐”。周尚易连忙笑答:“宽宽今天还可以,又自己坐着轮椅逛了,点赞! 回头有奖励。”
患有脑梗的平元宽老人,入院时全瘫痪,经过院里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如今自己能推着轮椅在大厅活动,并且能够认识人、打招呼。“都说老还小,这些老人们都喜欢被当作孩子一样对待。”周尚易说,院里的每一位入住老人都有昵称,他们也称自己“美女姐姐”,这样的称呼让大家都觉得很亲近。
观颐康复养老院非常注重精神慰藉与人文关怀,会定期组织开展手工艺制作、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对表现积极的老人给予奖励,激发老人的价值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还会为老人集体庆生、邀请老人家属来团聚,每次活动后还有香气四溢的烤全羊、热闹的烧烤、地道的柴火鸡宴席,让这座依山傍水的养老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调研组了解到,观颐康复养老院融合了政府兜底保障与社会化养老服务,既承担了特困、低保等政府兜底老人的集中供养责任,又面向社会开放,接收有需求、愿付费的老人。这种“政府兜底保基本、社会运营提品质”的混合养老模式,一方面确保了困难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营引入了更充足的资金、更专业的服务和更丰富的资源,有效提升了整体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了社会效益与运营活力的双赢。
观颐康复养老院的探索,为我省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这153张床位的温暖实践证明,在政府主导和政策支持下,引入社会力量和专业运营,创新服务模式与管理机制,可以在农村地区构建起质量有保障、服务有温度、运行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农村老人也能享受到有尊严、有品质的幸福晚年,这正是播州区乃至我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此次调研是贵州校媒融合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贵州民族大学社会学院调研组将深入农村养老一线,围绕互助养老、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等模式进行深入调研,为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提质增效注入青春智慧和活力。
指导老师:康红梅 刘自庆 成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