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分! 他在病房中叩开天大校门
——贵阳一中学生黄裕腾的抗癌赶考路
![]() |
在病房复习的黄裕腾。 |
![]() |
黄裕腾一边输液一边复习。 |
本报记者 徐颖
北京清河医院血液科的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弥漫,空气中却隐隐流动着紧张与期待。2025年6月25日,高考放榜。病床上,身形瘦削的黄裕腾目光如炬,紧紧锁定着手机屏幕。当“633”这个数字骤然跃入眼帘,他苍白的面庞上,缓缓绽开了一个久违的笑容——那笑容里,有释然,更有破茧而出的力量。
这沉甸甸的633分,是贵阳一中高三学子黄裕腾在白血病化疗的间隙,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拼”出的梦想通行证。手握这张通行证,他成功叩开了心仪的天津大学之门。此刻,病魔的阴影犹在,但梦想的光芒,已然穿透了重重阴霾。
高考前夕的晴天霹雳
2025年4月7日,贵阳一中高三 (21) 班的教室里异常安静,黄裕腾正埋头参加省模考。距离高考仅剩两个月,空气里弥漫着冲刺的紧张。然而,这一周持续不断的低烧,最终将这个18岁的少年推向了命运的拐点——他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我们在贵阳跑了两家医院,”父亲黄先华的声音有些发沉,“当时医生拿着他的血常规报告,反反复复看了三遍。”这位在国企工作了二十年的技术骨干,第一次在儿子面前红了眼眶,“白细胞计数是正常值的十几倍……医生说,基本可以确定了。”
消息如晴天霹雳。母亲谢清躲在医院冰冷的楼梯间,哭声一直持续到凌晨。“我们不敢告诉他实情,只哄他说要去北京做个详细检查。”在儿子骤然黯淡的生命面前,高考显得如此遥远。但聪慧的黄裕腾早已猜透。在贵阳住院的日子里,他不是在翻复习资料,就是在无人处默默流泪。转院前夜,他将课本整整齐齐地摆进行李箱,抬起头,语气异常坚定地对父母说:“我要考。”
病房里的特殊自习室
在北京的病房里,黄裕腾的病床总堆着试卷。同学每天传来贵阳一中的模拟题,他左手扎着留置针,右手握笔,一天最多写完一张半。“常常写几题就累得眼前发黑,但想着队友还在学校刷题,我不能停。”班主任唐老师远程讲解压轴题,机甲大师社团的队友们录制机器人操作视频为他打气,“他们让我觉得,我还在和大家一起冲刺。”
化疗药水一滴一滴落下,病床成了黄裕腾的“战场”。血小板骤降时,医生紧急用棉条压住他喷血的鼻腔;化疗后头晕呕吐,他等稍一缓解就抓起笔记。“再读一年太煎熬,我想把临门一脚踹开。”
治疗期间,一位意外的访客让黄裕腾倍感温暖。“那天我正在病房刷题,突然看见曾强校长提着果篮站在门口。”黄裕腾回忆道,声音里仍带着惊喜,“他完全没想到会在北京的病床上见到自己的校长。”曾校长不仅带来了新鲜水果,还有一套精美的清华大学纪念品。“路过的护士都以为我考上清华了。”黄裕腾笑着说,眼里闪着光,“这大概是我生病以来最温暖的误会。”校长的突然造访给了黄裕腾莫大的鼓励,让他在治疗和复习的道路上更有动力。
一个人的“生命答卷”
五月底的一个下午,病房里突然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执。刚刚做完腰穿手术的黄裕腾被告知必须留在北京观察,这意味着他很可能错过即将到来的高考。“医生坚持术后要观察两周,孩子当时就崩溃了。”黄先华回忆那个令人揪心的场景时,声音仍有些颤抖,“他一把将复习资料摔在地上,红着眼睛嘶吼着‘我要回贵阳考试’。”这场突如其来的情绪爆发,让整个病房都安静了下来。
幸运的是,在主治医师团队及全体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下,黄裕腾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终的骨髓穿刺结果令人欣慰,病情稳定。医生综合评估了他的身体状况和治疗进展,认为在严格的医疗保障下,可以有条件短暂离院,经过医院内部严谨的风险评估和多方协调,医院最终特批黄裕腾返回贵州参加高考。这个凝聚着医护人员心血和信任的珍贵机会,让一度陷入绝望的少年重新燃起了希望。
为了这场特殊的高考,贵阳一中启动了最高级别的预案。6月7日清晨,考点外一辆救护车静静待命,无声地昭示着这场考试的不同寻常。学校为黄裕腾启用了单独考场:监控探头无死角覆盖,医护人员紧握急救箱守在一旁,监考老师全程佩戴着医用口罩,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和紧张的气息。
“答题时发热喘不上气,我就停下来,深呼吸十秒,再继续往下写。”身体的极限在考物理时被推到顶点,他几乎虚脱,笔尖都在发颤,却硬是撑完了全部科目。当最后一科试卷交上,偌大的考场只剩下他一人。黄裕腾环顾四周,空荡荡的桌椅让他有瞬间的恍惚——“我的高中,真的就这样结束了?”
高考一结束,黄裕腾就马不停蹄地返回北京继续治疗。在等待骨髓移植的日子里,他需要完成六次腰穿检查。此刻,他正独自待在无菌病房,静静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移植手术。
查分那天,病房里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633分! 虽然物理只考了67分有些遗憾,但这个分数已经足够让他迈进天津大学的大门。“以前在机甲大师赛场上调试机器人时,我就深深爱上了自动化。”病床上的黄裕腾重新翻开了编程教材,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等移植手术成功后,我一定要在大学实验室里造出更厉害的机器人!”
社会各界的温暖相助
据悉,黄裕腾的治疗费用预计需要70万元。贵阳一中师生已自发捐款30余万元。更让黄家感动的是学校和医院全方位的倾力支持。母亲谢清回忆:“曾强校长在五一公休日都没休息,四处奔波帮我们筹钱。他专门给我打电话说:‘千万不要卖房子,钱大家一起想办法!’还第一时间帮我们联系医保中心,详细了解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和门特办理这些救命的手续。”班主任唐老师也时时牵挂着他们,“唐老师隔三差五就打电话来,问我们有什么实际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父亲黄先华补充道,“医院方面也是尽心尽力,医生们不仅精准制定化疗方案,时刻监护他的身体状况,在费用和政策上也给了我们很多指导。有学校和医院这样坚实可靠的后盾,我们心里暖,也有底。”
面对如潮涌来的关爱,“疾病让我懂得,人生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黄裕腾在病床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当无数双手为你托起希望,你就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7月22日,记者收到谢清发来的喜讯:“老师,黄裕腾被天津大学录取了!”我们相信,在家人、学校、医院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守护下,这位从贵阳一中走出的坚强少年,定能在大学的广阔天空下,续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此刻,他正满怀期待地守候那张承载梦想的录取通知书,憧憬着新生后的第一个秋天,能在天大的校园里,继续追逐他的机器人梦想。祝福黄裕腾同学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