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按下融合发展“快进键”

创新“教育+”模式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07月25日 星期五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东盟各国政要、嘉宾、学员对我省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装备兴致勃勃。(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周朝义 徐颖 特约通讯员 付薇

    十八年栉风沐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以下简称交流周)以教育交流为纽带,共话合作、共商发展、共谋未来,谱写了人文相交、民心相通、互鉴互助的多彩华章。

    2024年,贵州创新推出“教育+”项目这一模式,以教育为主体,向科技、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辐射延伸,带动和推动中国、贵州与东盟各领域交流合作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更好服务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其他领域依托交流周平台汇聚资源、加快发展,贵州今年将按下教育与“文旅体”“科创产”“商经贸”三个领域融合发展“快进键”。

    教育+国际交流:

    双向奔赴步铿锵

    近年来,贵州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快马加鞭,孔子学院的钟声在异国他乡响起。

    去年9月,贵州师范大学与南太平洋大学基里巴斯分校共同建设的基里巴斯孔子学院正式授牌。今年5月30日,贵州大学与西班牙萨拉曼卡大学合作共建的萨拉曼卡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这是贵州大学在美洲、非洲、欧洲设立的第3所孔子学院和汉语教学点,也是贵州在欧洲国家设立的第一所孔子学院。

    今年,交流周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紧扣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教育合作体系、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目标要求,按照教育部重点聚焦职教出海、数字教育和教师能力提升三个方向与东盟国家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打造职教出海新平台:建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人工智能、师生交流的教育合作新机制,建立“贵匠工坊职业教育联盟”,发布贵州职教出海旗舰品牌——“贵匠工坊”。

    开展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以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为平台,汇聚国内相关高校及领域内优秀数字课程资源和智能数字工具,共建面向海外数字资源中心和慕课平台,目前已经汇聚国内外课程资源467门,上线虚拟实验项目超10项。

    合作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将举办教师国际交流合作研讨会和STEM教师培训班,50名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东盟国家的科学教师将来黔参加为期一周的能力提升培训,积极分享交流在教育教学和教师能力提升方面的经验。

    教育+文旅体:

    多维立体迸活力

    贵州人文厚重,文旅体资源丰富,来自东盟国家的青年学子们在多彩贵州学有所得、玩有所乐、游有所获。

    2021年以来,贵州先后邀请84个国家的2000多位国际青年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认识贵州的高桥和多彩的文化。在研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开发形成了“桥遇科技”“桥遇自然”“桥遇人文”“桥见未来”等系列课程。

    今年交流周,为打造人文交流特色品牌,还从三个方面作了精心布局。

    首先,以“多彩合鸣”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季特色展演。联合国内多所高校来华留学生以音乐为载体促进来华留学生情感融入和文化认同。深入挖掘和展示贵州与东盟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独特魅力与共性,为贵安新区丰富城市文化载体和低效文旅项目引流探索新路径。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青少年艺术教育成果展,为青少年朋友搭建交流对话、艺术互赏、研学体验的交流平台。

    其次,以“数智‘黔’行”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年轻态”IP赛事及数字应用。举办首届Z世代 (中国、东盟及日韩青年) 多彩电竞大赛暨贵州高校电竞联赛系列活动,以电子竞技赋能文旅体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深度推动贵州省高校探索实践电子竞技专业人才培养,开展电子竞技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建设,拓宽提供更多新兴领域高质量就业渠道,为贵州“职教出海”及产教融合开辟新的方向。举办中国-东盟多彩智慧学院示范应用交流会,积极推动中国-东盟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互联网+国际教育”合作,搭建更加优质教育资源的线上服务平台,努力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数字技能证书互认。

    再次,以“知行贵州”为主题的国际青少年交流计划项目和传统文体赛事项目。举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和国际青年来黔研学营,加强我省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双向互动,服务“留学中国,学在贵州”品牌建设;举办中国-东盟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中国-东盟青少年跳绳邀请赛,扩大国际青少年文旅体融合交流机会,增进双方青少年友谊和情感。

    教育+科创产:

    纵深拓展提质量

    “教育+科创产”既是带动推动中国、贵州与东盟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也是提升交流周内涵发展的长远之策。

    “研发的预应力钢绞线在印尼等国基建项目中广泛应用;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及算力中心,贵州为‘数字丝路’建设提供算力支撑;中国-东盟交通职教联盟制定10个专业标准及64门课程,输出留学生培养‘中国方案’……”近年来,贵州大学在持续加大贵州与东盟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中,一项项内容不仅技术含量高,发展的步伐也非常实。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医药发展方面,通过深化校-校、校-地合作,及时向东盟各国推介贵州优质中医药产品,提升了贵州道地药材和民族医药龙头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带动了地方民族医药企业走向了国际“舞台”;在数字技术赋能方面,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的“触角”逐渐向东盟各国延伸。

    截至目前,依托交流周平台,中国 (贵州) 已与东盟国家共同建设44个海外 (产业) 学院、63个实训基地及96项合作成果。随着合作步伐的加快,产业的纵深拓展,一个个新项目,一朵朵产业之花,正陆续在东盟各国绚丽绽放。

    教育+商经贸:

    多元合作好前景

    贵州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文缘相连、商缘相通,商贸往来十分频繁。

    贵州电子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电商谷贵州国际合作中心的唯一落成单位,依托电商谷平台,先后与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及机构,共同开展课程开发、专业标准共建等项目合作。

    遵义师范学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X+1”育人模式,面向老挝、越南、柬埔寨等国电商直播人才和留学生开设了专门课程;先后与贵州黔越优品进出口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建成了全省高校首个“‘一带一路’黔货出海贵州遵义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开通了越南、泰国、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国际专线和国内直播间。推动了“遵义红”“贵三红”“正安吉他”“都匀毛尖”等贵州特色产品出山出海。

    合作领域越来越宽,合作双手越“握”越“实”。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陈云坤表示,未来,交流周将不断拓展“教育+”项目领域、丰富项目内涵,提升项目质量,打造形成具有规模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的中国-东盟教育和人文交流活动品牌,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