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诵读《论语》与圣贤对话

省内外大咖与白云区上水村孩童共度“国学时光”

2025年07月23日 星期三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学生在结营仪式上抢答《论语》相关问题。

    本报记者 刘钰银

    7月20日,贵阳市白云区上水村第四届传统经典《论语》诵读公益夏令营结业典礼上,51名孩童对诵读《论语》一周后的心得,进行了学习展示和分享。

    “颜回、子贡、子路、冉求、子游……”贵阳市都拉小学即将升入六年级的蒋念恩在思索中说出了11个名字,即将从白云八中小学部升入初中部的李稷平一口气说出了7个。即将从新天一小六年级升入中天中学初一的梁筑筑,顺畅地背完了《论语·学而篇》。都拉小学四年级升五年级的程相炫同学则表示:“孔子说了很多话,感觉他话很多。”

    当天,孩子们不仅通过名句接龙、篇章名目、弟子名字等竞赛的形式展示自己一周来诵读的成果,更在分享中得到百家讲坛嘉宾、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刘强,贵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副院长赵永刚,苏州大学教授唐定坤,浙江大学客座教授谌卫军等大咖级人物的加持。

    《论语》诵读公益活动,每年暑期定期免费举行,已连续举办四届。学童大都来自白云区上水村,由热爱《论语》的上水先生(梁洪铭)发起,他一直坚信只有孩子们的文化素养提升了,乡村的未来才有希望。他希望在上水村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上水村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学村。

    同济大学教授刘强:四颗心和三个能力

    “有多少小朋友读过一遍《论语》?”全部的同学都举起了手。“读了3遍的呢?”有1/3的举手,“5遍的有吗?”零星的还有几个举手的同学。这让同济大学教授刘强很欣慰:“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还一遍都没通读过。你们现在开始,就是与经典、与圣贤建立了量子纠缠,我向你们表示羡慕和嫉妒。”

    不仅如此,刘强教授表示,通过这7天的诵读,从细节上,他发现了孩子的变化:“当我给他们颁发结业奖品时,有孩子以鞠躬示礼表示感谢。”

    刘强教授给孩子们指点经典诵读的方法,他说,要有“四颗心和三个能力”才能更好地读经典——诚心:即在诵读经典时要诚心诚意,态度端正;敬心:即对经典的诚敬之心;乐心:所谓不学不乐,要做因学而乐,将读书读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恒心:要有对学习经典恒久不变的心;想象力:学任何东西都要有想象力,读《论语》也不例外,要读出画面感;思考力:想象是感性的,通过思考力从而达到理性;行动力:把背功变成修养,比如孝敬父母等。记诵是很重要的,从记诵到吸收,变成自己的行动力,而行动力才是最重要的。

    刘强教授重点讲述了行动力,“所谓‘学而时习之’,‘习’不是‘温习复习’,在《嚼文嚼字》中,‘习,飞也。’学习了知识和道理后,还要付诸实践,加以运用,知而能行,才会越学越开心,如果总是学一套做一套,就会让自己越学越不开心。这也是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

    在讲到想象力时,刘强教授向同学提问:“你们在读《论语》时,读出画面感来了么?”都拉小学四年级升五年级的同学程相炫说:“我感觉孔子老在说话,有点话多。”刘强教授笑称,自己也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说“孔子话多”,对童言无忌的表述,刘强并没有立刻否认孩子的感受,他解释:“孔子的话虽然多,但都是有用的。话多是有德,‘有德者必有言’,因为他有一肚子的话想说。但倒过来,有言者不必有德,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的言,都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金句、警句、格言。”他还建议通过情景还原的能力去读《论语》,“把这句话当成孔子给自己单独说的。”用代入感和想象力,能更好地理解《论语》。

    浙大客座教授谌卫军:经典阅读一二三四五

    浙大客座教授谌卫军一直热心教育事业,他当天给孩子们提出5个方面的经典学习建议和收获——

    一颗真心,两个世界,三种相遇,四条学规,五福人生。

    一颗真诚的心是学习之基立身之本。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天下学问,非诚不破!

    两个世界即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书本世界是人类文明成果,生活世界是个人修道时空。

    三种相遇。与书、与人、与道相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与书的相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与人的相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与道相遇。三种相遇都是人生的奇遇和风景。

    四条学规是王阳明先生创立龙冈书院制定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改正过错,以身作则,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知行合一致良知,天人合一观自在。一起立己达人,克明俊德。

    五福人生。有了前面的基础,才会有五福人生:长寿,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者寿,富贵,为社会造福的人得富贵,康宁,得道者看得透放得下内心康宁;好德,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乐善好施。善终,最后功德圆满,寿终正寝。这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人生。这里的经典,既有中国经典,也有西方经典,要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多从世界看中国,弘扬中华文化。

    苏州大学教授唐定坤:答案就在书里

    在结业典礼上,学童们不仅获得了“小君子证书”,还获得了每人200元的现金。唐定坤教授开玩笑问孩子们,知不知道什么是君子?然后告知,答案就在书里,读书的方法都在经典里。

    贵州大学教授赵永刚:学会看听说

    赵永刚教授给孩子们提出了看似简单,但实则是人生大道理的问题:“我们都有眼睛,但我能怎么看?”“我们都有耳朵,但我们怎么听?”“我们都有嘴巴,但我们怎么说?”

    答案就在《论语》里。他鼓励学生们要“学论语,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