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头版 -> 第A04版:校园 -> 课堂搬进幼儿园,打破“理论与实践断层”

铜仁幼专打造“驻园式”人才培养模式

课堂搬进幼儿园,打破“理论与实践断层”

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保育技能考核。

“驻园式”人才培养模式。

    特约通讯员 唐仕杞 廖钦

    在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每周都会出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幼儿活动的不同场域,对教学活动和幼儿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注意看那个扎辫子的孩子,她刚才用手势引导同伴调整结构,这是社会性发展的典型表现。”教师练文穿梭其间,及时提醒学生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这门课的驻园教学环节中,每次现场观察后,练文都会带着学生开展“观察案例复盘讨论”,解析幼儿行为的深层心理逻辑。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通过“驻园式”人才培养方式,把附属幼儿园变成了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大学课堂和实践场,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走向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这种转变让学前教育系毕业生在黔东幼教机构中赢得了“上手快、善应变”良好的口碑,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居96%以上。

    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教育场景

    2022届毕业生李媛如今已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实验幼儿园的教研组成员,她和其他同事分享教学经验的时候,仍对大二时的驻园经历印象深刻:“在模拟教室学‘区角创设’时,我们只会按教材摆玩具;但在幼儿园跟着带班教师实操时,才发现要根据苗族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行为习惯去设计‘银饰工坊’区,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我们创设的教学场景。”

    “那天当我用方言编儿歌教会侗族幼儿系鞋带时,突然明白,以前在书本上了解更多的是如何激发幼儿专注度的理论知识,如何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中更好地运用,还真是需要通过驻园教学才能检验出来。”学生王琳在驻园期间经历了认知转变后,深有感触地说。

    学前教育系副主任杨杰兵将这种模式概括为“实践场域的理论反哺”:“我们将 《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课程设计》等核心课程的40%课时搬进幼儿园,并把本土特色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融入教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给幼儿梳苗族发髻、组织‘三月三’对歌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本土文化融入幼教的实践逻辑。通过驻园实践的深度浸润,让学生提前突破‘理论与实践断层’”。

    让“校”“园”协同各显所长

    “大班语言活动 《苗岭飞歌》需要突出节奏感知,但侗族幼儿对三拍子韵律更敏感,建议加入牛腿琴伴奏环节。”在学前教育系“双导师”教研会上,铜仁市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幼儿园园长付蓉与专业教师高曲正为学生陈雨的教学方案提出修改建议。这种高校教师与一线园长“双主体”指导模式,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

    为推动协同育人常态化,学前教育系建立了幼儿园一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双向挂职”机制;幼儿园骨干教师则作为“行业导师”,承担 《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 《幼儿园游戏活动与指导》等课程的实践模块教学。这种互动让理论与实践实现深度融合。

    教师郭依林在挂职期间发现山区幼儿园玩教具匮乏的问题,返校后便带领学生开发出“竹编益智玩具”等系列教具。“我们构建的不是简单的实习合作,而是‘职前培养—职后发展’的全链条共同体。”学前教育系副主任代晓明介绍。

    2024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李思恩团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幼儿教育技能组获金奖,“传承民族文化,融合幼儿教育”的理念,也是该团队在驻园教学环节中总结出来的。“这种‘理论锚点+实践转化’的指导,让我们的同学在教学展示时更加游刃有余。”参赛指导老师朱希说。

    作为黔东地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传承60余年办学积淀,在幼儿艺术教育、传统手工艺教学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我们专业遴选了校外实习基地115个,这些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助力其积累教学经验,还通过‘双导师制’实现高校理论与一线实践的深度融合。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代晓明对学生职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