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从出土文物看西夏历史

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绿釉鸱吻。

(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

    理解“西夏陵”,离不开对西夏历史的回溯。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原属羌人的一支。唐朝时,党项集中到今甘肃、陕西、宁夏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今银川),史称西夏,延续近200年。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上,一件出土于“西夏陵”6号陵的绿釉鸱吻十分显眼。作为西夏陵的一个建筑构件,它形体高大,既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的鸱吻相似,又具有龙头比例更大、鱼尾分叉等方面的独创性。

    从一个鸱吻,便可一窥西夏当时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细看“西夏陵”,这种“融汇”的造物比比皆是。

    比如,“西夏陵”的选址借鉴北宋盛行的《地理新书》 中陵墓选址山水形胜观念,反映出中国传统陵墓择地的一般性原则;“西夏陵”在保持了唐宋以来陵城内置上宫的基础上,将供墓主灵魂生活起居之用的下宫以陵城内的陵塔代替;在陵城中轴线外,“西夏陵”以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构成北偏西的另一条轴线,融合了党项民族“鬼神居中”、以避鬼神的传统信仰。

    在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看来,“西夏陵”的上述特点见证了西夏在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传统木构建筑形制做法以及儒学理念思想的基础上,吸收党项、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所形成的陵寝制度。

    另一方面,西夏西控河西走廊、连通西域地区,东接黄土高原、连通中原农耕地区,正处于丝绸之路关键位置。

    “西夏陵学习自中原的减柱造、移柱造做法,以及中原本土未见的阙门、转角等处圆弧形造型等,充分展现西夏在中原与西域之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陈同滨说。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直接为中国历史上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正是“西夏陵”入选世界遗产的重要理由。

    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西夏历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乍看是汉字,细看却不认识——在“西夏陵”,出土了大量西夏文残碑。这种文字形制和汉字相近,以汉字的字形和构造方法为基础,共有6000余字。

    西夏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认为,西夏文这一创造,充分说明西夏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贡献,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

    史书记载,西夏的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等机构均借鉴宋朝设置,甚至连“开封府”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官衙名称也照搬,作为都城兴庆府的府衙。

    “宋辽夏金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相继进入农牧交错地带或农耕区,逐渐放弃传统游牧生活,开始转向农耕和半农半牧生活,这本身已是一种文化认同。”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说。

    眼下,“西夏陵”进入游览旺季。游客们通过景区设置的透明复原示意图远眺,想象着当年陵塔上的木构建筑何等壮观,当年的西夏何等富饶。

    向东更远处,黄河奔腾、穿城而过。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过包括西夏在内的无数王朝,见证着多姿多彩的中华文明。

    “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重要发展阶段,西夏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史金波说,持续对“西夏陵”进行研究发掘,将有助于丰富西夏文物资料,填补历史研究空白,让人更懂何以中国。

    如同一种召唤,成为世界遗产的“西夏陵”,正期待人们来此寻迹:中国历史如此鲜活、中华文明如此灿烂。

    综合新华社、新闻联播、携程旅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