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甘达淅——
扎根职教二十载,匠心铸魂育新人
![]() |
甘达淅(右二)作技术指导。 |
![]() |
甘达淅出席学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的揭牌仪式。 |
![]() |
甘达淅(右二)与获评“柳州工匠”的学子、团队教师成员合影。 |
![]() |
甘达淅(左一)在日常教学中悉心指导学生。 |
本报记者 高志杰
甘达淅,男,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柳州职业技术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他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和广西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广西优秀高技能人才”“广西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柳州市享受特殊津贴名师。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教学研究工作,获专利授权20余项,发表论文16篇,主持及参与省部级教改、科研课题研究近10项;参与教材编写3本;主持及参与的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1
从技术尖兵到育人先锋:一场始于信任的蜕变
“甘达淅,你能行的,留下吧!”2005年毕业前夕,恩师陈文勇的一句鼓励,彻底扭转了这位数控专业优秀毕业生的人生轨迹。他本以为自己的人生脚本是“靠技术谋生的工人”,从未想过站上讲台,这句充满力量的肯定,让他忐忑却坚定地接过了教鞭,开启了在母校柳州职业技术大学 (时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
甘达淅向记者介绍,2002年上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控技术专业,一是因为柳州是工业城市,二是当时这个专业刚兴起,未来需求应该会很大。接触数控技术后,激发了他对这个专业的极大兴趣。求学期间,为了练好基本功,他长时间泡在实操间里,与机床打交道,遇到生产操作问题,他就向老师及前辈请教,再在设备上反复实践验证。
正是这股子干劲,让他在2004年首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学校选拔赛中脱颖而出,他被选中作为学校代表参赛,并在柳州选拔赛和广西决赛中,分别荣获冠军和亚军,随后代表广西参加全国大赛。
非师范出身的甘达淅,面对教学曾深感“迷茫又期待”。为了站稳讲台,甘达淅虚心学习,为上好每一堂课做足了准备。他拿出了技术攻关般的钻研劲头:深入研读教材、不断查阅资料、深挖知识点、理清教学思路、反复模拟课堂、恳请导师听课“挑刺”、课后详细记录与反思……海绵般的学习态度,让他的课堂学生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8%以上。
甘达淅还利用自身技术技能经验丰富的优势,将实践与教学结合,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再是抽象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在“实境”项目中担任具体岗位角色,能力在交叉递进中锤炼。在教授《零件数控铣削加工》课程时,他创造性地把企业中的“四岗”带入课堂教学,应用学生“四岗”轮替教学法,即每个项目中每位学生扮演企业“四岗”中一个岗位,让学生在实训中更加明确工作任务,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这种“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交叉递进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企业招聘时的受欢迎度。
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上扎实的实操经验,使他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参与到学校《数控铣/加工中心操作实训指导书》 《零件普通铣磨加工》等教材编写与课题建设,他的课也从系部优质课成长为学院“精品课”,成为一个在技术与教学两方面同轨发展的教育能手。
2
“双线并轨”:技术淬火反哺教学创新
教学能力的精进,并未让甘达淅放下技术立身的根本。他利用在学校工程实践中心兼职技术岗位的契机,在刀具参数优化、零件加工工艺和生产工艺优化等技术方面不断苦修,使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毕业之初,学校工程实践中心新添置的大型龙门数控铣床,当时正好需要操作工。于是他开始了齐头并进的学习模式:白天跟着导师完成常规教学学习任务后,立马投入技术技能学习中,很多时候从下午一直到凌晨都在参与数控龙门铣床生产加工,有时生产任务忙,经常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在这样的强度下,他从未喊累诉苦,只把自己当成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地汲取知识,积累经验,实现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同步提升。此外,甘达淅还通过以赛促技的方式提升技能。他积极主动参与各级专业技能大赛。为了在专业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他勤学苦练、反复钻研、虚心请教。作为青年教师代表,他参加了第二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数控技能大赛,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数控铣工教师组第一名,并于同年代表广西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了全国数控铣工教师组第八名的佳绩,由于参赛成绩突出他获得了“广西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正是经过实践项目和专业技能比赛多重淬炼,甘达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专业技能学习热情和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促使其最终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
甘达淅深谙“真本事才能教出真人才”。他将在企业兼职技术岗位的刀具优化、工艺革新经验无缝融入教学。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他推动工作室形成“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双轮驱动模式:企业真实的活塞支架、商用车车桥支架等加工难题,成为学生最好的实训项目;工作室的技术成果,则迅速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他将“课堂即车间、作业即产品”的理念具象化。这一系列探索,助力其参与的教学项目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
3
产教深融:以匠技响应时代召唤
甘达淅的“战场”远不止于校园。作为学校机械厂厂长,他带领团队深度融入柳州工业血脉,与柳工、广西汽车集团、采埃孚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开发新产品、新零件工艺,解决技术瓶颈。当柳州将“小米粉”做成“大产业”,他敏锐投身其中,参与研发柳州首条螺蛳粉自动化生产线及煮粉机器人,用技术为地方特色产业升级赋能。
2020年初,疫情肆虐,“一罩难求”。在国家危难之际,甘达淅闻令而动,响应“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的号召,主动承担起“五菱牌口罩机”核心零部件的工艺开发与试制重任。学校停课,3岁幼子只能托付邻居照料;老家父亲不慎摔伤脊椎,他亦无法床前尽孝。风雨无阻地日夜奋战,彰显了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职教人的家国情怀与匠技担当。
2023年,甘达淅及其团队主要聚焦在解决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厂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新产品工艺开发中勇担生产设备、装备及技
术革新重担,主要开展了近10项新产品的工艺开发和工艺优化,较好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与产品质量。近年来,其主持的大师工作室参与学校技术攻关、协助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年均产值超500万元。他坚持深入机械厂生产一线,持续探索产教深度融合,2020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先后累计完成100多项技改、生产工艺创新项目,拥有专利授权10多项。“职业教育的关键是为企业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甘达淅笃定地说,“我会把自己编写成一本面向职教学子的‘教科书’。”
4
“达淅先锋”:点亮职教学子的匠星之路
甘达淅常说,因为自己是“职教生的过来人”,对学生总怀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坚信,这些和他背景相似的学子,同样能通过奋斗书写精彩人生。这份信念催生了“达淅先锋”育人品牌:通过精准的课后辅导确保学生学懂弄通,积极组织并指导学生投身技能竞赛淬炼真本领。
2013年,甘达淅主持申报的一项市级“千万元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获得了立项。该项目旨在打造一个既能为企业提供生产配套,又能为学生创造真实实践环境的“实境”育人基地。
据甘达淅介绍,该项目建设过程中面临巨大挑战。加工的载体零件涉及153项检测项目,其中20多项精度达6级(约发丝直径1/3)。项目产线共有8道工序、6种切削工艺的数控机床需要联调联试加工。首件试制历时一个月仍未能有合格产品交付,压力与日俱增。“那段时间每天加班到深夜,回家总看见刚上一年级的儿子趴在书桌上睡着了,摊开的作业本上还有需要父亲讲解的题目。心里顿时五味杂陈,眼眶发红却硬是把眼泪憋了回去。”
两个月的坚守,他带领团队日夜兼程进行程序编制与刀路优化,误餐忘食已成常态。凌晨3点的车间里,数控机床的运行灯时常在闪烁,见证着他和团队为共同目标的奋斗,最终,首件合格品获得主机厂批准通过。
甘达淅倾注的心血结出累累硕果:他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广西技术能手9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他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广西优秀高技能人才”等殊荣,成为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柳州市享受特殊津贴名师。
5
团队传承:践行黄大年式教育家精神
作为自治区级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和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甘达淅在团队建设中始终锚定“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坚守“职业教育要为企业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他深知“独行快,众行远”,尤其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双师”素养锻造。
在甘达淅看来,“教育家精神”在职教领域,核心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既要精通技艺,更要以德润心。在甘达淅的带领下,由其牵头组建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教学团队跻身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机电设备技术教学团队成功入选“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6
初心如磐:做一本永远打开的“活的教科书”
回顾二十载职教路,甘达淅将个人成长与国家职教发展紧密相连。面对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实施和人工智能浪潮对机电类专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职教必须更紧密对接产业前沿,深化产教融合,提升适应性。
教育家需具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甘达淅始终铭记于心,并付诸于行。他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诠释了新时代职教人的责任与担当——以精湛的技艺锻造国之重器,以深沉的爱培育能工巧匠。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的征程上,甘达淅和他的团队,正奋力书写着属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匠心华章。
___________
记者手记
这位从实训车间走出的“双师型”典范,其人生轨迹本身已成为职教精神的最佳注脚。在甘达淅身上,“匠心”、“传承”、“奉献”这六个字尽显其教育人生,如精密的齿轮般咬合,驱动着他从技术能手成长为育人名师,更驱动着无数职教学子循着他的足迹,走向技能报国的星辰大海。他的故事,正如他所愿,已成为一本面向职教学子永远打开的、充满力量的“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