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我的取舍

——写作之路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胡云学

    走过大半生,我渐渐明白:人生就像一场不断取舍的旅程。有时放下,不是失去,而是为了迎接另一种可能。那些看似舍弃的,终将在生命里化作别样的光亮,照亮前行的路。

    ——题记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跳出农门”是无数农村家庭沉甸甸的期盼。对彼时的农家子弟而言,考取中专无疑是条相对稳妥的路径。

    1985年,初中毕业的我面临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是读高中考大学,还是考中师跃“农门”,身为农家子,答案不言而喻。

    中考放榜,我以全县总分第三的成绩录取中师,父母喜上眉梢,乡邻艳羡。于我,这无异于攥紧了改写命运的缆绳——意味着挣脱祖辈世代耕作的宿命,能捧上“铁饭碗”,这是读书改变命运的见证。

    当时,县政府出台一则惠策:中考前十名录取读中师学生,可免于定向分配,毕业直接进入区(现在的乡镇)所在地小学或县城小学任教。

    踏入中师校园,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琼浆,活跃于各种活动,磨砺着自己的综合素养。那段岁月丰盈而明媚,满载着对未来的憧憬,只盼学成归乡,为故土的教育园圃倾注心力。

    毕业那年,恰逢初中母校师资紧缺。老校长亲自跑到教育局要人,点名要我回去。

    当我再次踏进熟悉的校园,身份已从当年的学生,悄然变成了老师。站在讲台上,望着台下那些年轻的面孔,恍惚间,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刚教书那几年,我成了哪儿缺人往哪儿顶的“万金油”——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甚至音乐、美术,缺什么我就教什么。

    在母校那些年,凭着一股劲儿,先后拿下了大专、本科的文凭。我从班主任做起,干过团总支书记、教务主任,一步步做到副校长,最后接了校长的担子,还被县里评上了“优秀校长”。

    在母校的岁月里,心思全扑在家乡的教育上。看着一届届山区的学生毕业、离开,走向高一级学校,心里头满满的成就感。

    2003年夏天,望谟民族中学招老师。我想去试一试自己能力,报了名,上了一堂公开课,结果被校长为首的评委点赞,选上了。这时又面临一个抉择:是继续当这个校长呢? 还是去县城那所新学校从头开始? 心里翻腾了不知多少回。最终,我选了后者。

    在民中这十几年,我教高中物理,也当班主任。教课之余,一个完全没想到的世界向我打开了门——写作。可这对一个教了半辈子数理化的老师来说,谈何容易。

    起初,连篇巴掌大的简讯都憋不出来。翻着报纸上那些漂亮的文章,只觉得像站在一座看不到顶的大山脚下,根本找不到上去的路。

    为磨砺笔锋,我手捧《现代汉语小词典》积累词汇,于网络瀚海中搜寻写作法门。首篇稿件邮寄投向《黔西南日报》,杳如黄鹤;次篇再试,依旧石沉大海……连续的挫败,几乎将我推入自我怀疑的深渊。

    就在行将放弃的边缘,转机悄然而至。望谟县委宣传部举办通讯员写作培训班,每单位仅限一人。校长知悉我常学写《简报》,便将这珍贵的名额予我。

    培训当日,资深记者罗春雷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半日的消息写作精髓。他身着素朴衬衫,身形清癯,言语温煦。从消息的界定、结构到技法,他结合自身在《黔西南日报》上的刊文,条分缕析,深入浅出。我屏息聆听,如饮甘泉,一扇通往写作秘境的门扉訇然洞开。

    课后,我经常向罗春雷老师请教。每成初稿,必呈于他求教。他总是一丝不苟,字斟句酌,有时为求一词之精准,我们反复推敲良久。

    一次,我撰写了一则望谟教育发展的通讯稿,罗老师指出了多处疏漏。他道:“文章贵在凝练,直击核心,切忌枝蔓。此处用词欠妥,当觅更精准者。”他循循善诱,辅以实例,助我领悟。在他春风化雨般的指导下,我的笔力渐次提升。

    终于,我的一则短小消息刊载《黔西南日报》“世象”栏目。手捧那带着墨香的样报与微薄的7元稿费单,那份悸动远胜于领取任何薪俸。指尖一遍遍抚过铅印的名字,成就的暖流在胸中激荡。

    初尝果实的甘美,写作的热忱便如野火燎原。自2008年首篇习作见诸《黔西南日报》至今,这张报纸已默默陪伴我的笔耕之路17载。每日晨起第一事,便是打开手机,翻阅《黔西南日报》电子版,寻觅自己的“墨迹”是否登临,同时学习汲取他人笔下的文韵。

    光阴流转,我的写作犹如从一株孱弱的幼芽,渐次舒展枝叶。从最初只能刊载寸许“豆腐块”,到后来能从容驾驭千字长文;从只投《黔西南日报》,到作品散见《贵州日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教育报》等更广阔的园地。作品最多的年份,见报篇章竟逾百数。

    写作为我赢得了“黔西南日报特约记者”、州县各级“优秀通讯员”“优秀特约记者”等名衔,作品亦屡获省州县嘉奖。然而,最令我珍视的,是望谟人口中那“望谟民中一支笔”的朴素赞誉。

    然而,写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候,我会遇到写作瓶颈,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那种焦虑和无助感,就像在黑暗中迷失了方向。

    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罗春雷老师的话就会在我耳边响起:“写作就像一场马拉松,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坚持下去,总会看到曙光。”于是,我重新振作起来,静下心来,寻找写作的灵感。后来,长篇稿子不断见报,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那个教物理的“胡老师”,因会写点“东西”,被校领导从教室“拽到”办公室,弃“理教”从“文职”,先是干了两年专职办公室副主任,接着在主任的位子上一坐就是整整10年。这支笔,蘸着生活的酸甜苦辣,也洇染出我人生的另一番景致。

    在办公室那把硬椅子上,每天面对一浪接一浪涌来的文件、公文、表册等,由于身体在年复一年的伏案中拉响了警报,精力也像熬尽了油的灯盏,捻子都蔫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

    思来想去,我向学校领导递了申请:辞去办公室主任的职务。话一传开,有人直摇头:“傻哟,多好的位子不要。”也有人叹气:“这么能写的人,再难找喽!”

    做出这个决定,我心里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热爱办公室的工作,但我更爱自己身体。最终,又选了后者,回到了教育教学辅助工作。

    未来我将继续用自己的笔,记录教育故事、身边事,培养更多年轻写作者,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顾过往人生,我们都会面临多次抉择,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学会放下,才能接住另一种可能;学会取舍,才能让人生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望谟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