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头版 -> 第A07版:论苑 -> 智慧课堂对西部高校传播学本科生研究意识培养的机制探析

高校教研

智慧课堂对西部高校传播学本科生研究意识培养的机制探析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李佳

    高校承担着培养高等教育人才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社会职能,而前者作为后者的基础与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本科阶段,除了基础的科研素养培育,科研意识的培养也十分重要。科研意识深度关联着研究内驱力与研究敏感性,激发和促进本科生的科研意识能够极大程度激发其未来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增强其发展“后劲”。因此,在本科阶段本科生科研意识培养是高校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路径,是西部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社会价值的关键驱动力。

    一、西部高校科研意识培养的智媒化

    科研意识是学术活动中科研工作者主动探索未知、运用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秉持严谨求实态度及社会责任感的综合体现。一方面,科研意识要求科研工作者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身的观察视角、学理基础与阅历经验发现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科研意识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一种学术性与科研化的观察方式与认知视角,能够把现实经验和平常现象中抽象为学理性的问题框架。在本科阶段,对科研意识的培养目标更多偏向培育火种,通过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跨学科融合,使其具备发现问题、系统科研、创新实践的能力,最终成长为具有科研潜力与学术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在高校课堂中,这种培养往往伴随着智能媒介的导入同步进行。

    其一,以方法类课程重塑课程体系。科研意识根植于科研方法之上,按照米歇尔 · 福柯 (Michel Fou-cault) 的观念,所有的知识背后都蕴含着某种知识型,代表着知识得以生成的基本框架与底层模式,这种基本框架与底层模式会以方法的形式附着在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过程中。对于传播学而言,这种知识的基本框架与底层模式就是对媒介物的天然关注与一种媒介化的思维方式。因此,通过某种技术媒介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传播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智慧媒介技术把专业的学术科研方法置入到本科的培养环节中,能够潜移默化之间把科研意识传达给学生。

    其二,跨学科课程的开发。并且随着媒介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与学术研究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平台化,传统专一的学科视角难以解决跨领域与跨媒介的社会与学术问题,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媒介能够有效地贯穿起不同领域的学习环境与思维视野,避免在本科阶段让单一的学科范式局限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避免其学习到的知识成为不能处理和复杂问题的“真空中的球形鸡”。另外,随着媒介理论在国内学术界的火爆、约翰·彼得斯 (John Peters) 的《奇云:媒介即存有》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等著作对国内媒介研究的深远影响,对自然现象、技术现象的关注和引入成为传播学研究的时尚。在这种背景下,跨学科的课程就对传播学研究有深远影响。

    二、智慧课堂的科研意识培养机制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智媒化一直是西部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西部高校在教育智媒化建设做出许多尝试和努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驱动在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智能化整合、AI与大数据技术应用落地等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尝试。在西部高校持续的智媒化发展中,对智慧课堂的引入也应运而生。因此,关注智慧课堂对西部高校本科生的研究意识培养工作的影响,对理清在西部地区高校的科研人才培养中扮演什么角色、具有何种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智慧课堂能够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进而让科研意识成为一种学习规范内化到本科生的学习过程中。智慧课堂的这种均衡化体现在两个方面,在宏观上,智慧课堂能够引入发达地区、优秀高校与强势学科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内容;在微观上,智慧课堂通过实时反馈与互动,让课堂内的资源能够均衡地展示和呈现在所有学生面前,营造出一种面向全体的科研式氛围,把科研意识转化为课堂秩序和课程规范,巩固学生的科研意识基础。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文学与创意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把一定的科研意识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其新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积极影响。另外,智慧课堂能够拉近资源与人的距离,重塑学生与学术之间的距离关系。智慧课堂让学术以一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逻辑与更加为青年学生熟悉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完成线上资源与线下吸收的均衡化。

    三、智慧课堂的科研意识培养优势

    智慧课堂凭借数字媒介技术,在传播优秀教学资源与增强科研教学效果方面天然具有优势,更能够适应西部高校在教学资源与平台上相对滞后的客观情况。具体而言,这种优势体现为个性化的培育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发酵过程。

    其一,数据驱动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准适配。智慧课堂以数据驱动为核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和记录“留痕”,成为其学习效果研判的数据。智慧课堂通过多维采集学生在学习行为、认知能力、情感交互等方面的数据构建包含知识储备、思维特征、实践偏好的科研意识“数字画像”,精准定位每个学生在科研方法论、问题转化、创新实践等环节的优势与不足。在智慧课堂的导引下,科研意识的培养从一种玄而又玄的抽象游戏和碰运气式的点化,变成有数据模型支持的具体能力培养。例如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内蒙古中心合作成立“大数据舆情智库暨社会调查中心”,实现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与教学适配。

    其二,从知识传递到研究能力的内化。智慧课堂通过对教学过程留痕和数据化,悄然重构传统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递模式转向研究能力的内化模式,为科研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系统性支撑。喀什大学利用AI技术全面升级优化其课程,通过搭建“智教云喀”智慧教学平台实现更加智能化与个性化的课堂模式,有利促进西部边疆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推动“边疆高等教育从‘跟跑’迈向‘领跑’”。

    综上所述,智慧课堂在西部高校本科生研究意识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部高校因资源匮乏、学术氛围不浓等问题造成的学生科研意识培养根基不牢的问题,更可以凭借其数据化能力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和系统性的科研意识培养方式。智慧课堂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与精准化分配,拉近了学生与学术的距离,让科研意识在不自觉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融入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式中,成为一种内在的学习规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深度普及,智慧课堂有望在西部高校教育中进一步产生作用与深化应用,为西部高校科研人才的培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西部高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与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