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察隅县中学教师李薇——
坚守雪域高原,托举孩子逐光前行
![]() |
李薇(前排右一)和学生们在一起。 |
![]() |
李薇(右)。 |
![]() |
李薇在上课中。 |
本报记者 周朝义
西藏土地广袤,群山巍峨,冰雪纯净。
在林芝市群山环抱中,一个瘦小的身影,八年来不知疲倦地为学生们有学上、上好学而奔波。她用信念、专业、关爱、创新和坚守,让藏区孩子们看到了希望,让琅琅书声变成了雪域高原最动听的天籁。
她说,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将“把大山的孩子送出去”作为自己的教育信念,留在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她,就是通过“人才引进”到林芝市察隅县中学的山西籍青年女教师——李薇。
进藏:考验无处不在
怎么会选择到那里去? 你父母同意吗? 在那里适应吗? 很多人得知李薇去西藏工作的消息后,既惊讶又好奇,一连串的问题让她应接不暇。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奔赴离家乡3000多公里的地方工作,并且是条件最为艰苦的西藏,家人、好友、同学等自然非常为她担心。
李薇说,她在家中排行最小,非常受宠。2018年去西藏的时候是“先斩后奏”,家里人一开始并不知道。等家人知道时,都不同意让她去那么远的地方工作。后来,林芝已经下了通知,最喜欢她的奶奶为此非常生气地大骂了她一顿。她只好跟家人说去那里待上一两年体验一下生活就回家,家人才勉强同意她前往。
李薇说,她爷爷是退役老兵,家里也一直给她灌输要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事。大学毕业后,认为应该去做点有价值的事才不负青春。当她看到西藏“人才引进”的消息,毅然决定去报名试试看。
进入西藏,李薇原本以为凭借一股热血就能叩开教育的大门;殊不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初到西藏,高原反应就给了她下马威。鼻子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一样,呼吸困难,身体的难受瞬间动摇了她留下来的决心。而从林芝市到察隅县的路,更是险象环生。要翻越两座5000米的雪山,夏天雨季可能会发生泥石流,冬日雪后藏着雪崩隐患,每一次出行都冒着生命危险。
冬日是西藏含氧量最低的时候,那是李薇第一次进藏,清晨6点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暗冰滑得车轮打颤,滚石时不时从山壁滚落,惊心动魄。直到晚上9点才抵达学校,长时间乘车让双腿僵硬得失去了知觉,下车时连走路都不听使唤。
事实上,在西藏,交通的不便只能算是“开胃菜”。刺骨的寒风、停电停水是“家常便饭”;偶尔的地震,让人心惊胆战。艰苦条件层出不穷,各种挑战无处不在。
执教:用专业赢得信任
在西藏雪域高原,应该如何当好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引路人”呢?
2019年3月,李薇正式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学生,这位年轻的教师没有退缩,而是以扎实的专业素养迅速打开了局面。
李薇坚信,在偏远地区,语文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窗口。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常常备课到深夜,反复琢磨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青年教师说课竞赛中,她不仅荣获了二等奖,精心制作的微课 《阿长与山海经》 更是在林芝市微课大赛中拔得头筹。
“李老师的课特别有意思,她总能让我们看到课文背后的故事。”学生们这样评价她的课堂。正是这种对教学的用心,让她所带班级在参公后的第一次期中测试中分别取得了年级第一、第二的优异成绩。这些成绩不仅是对她教学能力的肯定,更为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信任。
2022年,李薇休产假期间,本可以好好休息,但她依然坚持专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她利用碎片时间钻研新课标,观摩名师课堂,思考教学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制作的精品课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因设计新颖、内涵丰富,被评选为自治区级精品课,成为林芝市语文教学的典范。
成绩倒数的班级,一般很难出好成绩,老师们都不愿意接手。然而,李薇却偏偏不信这个“邪”。
2023年,李薇重返讲台后,主动接手了一个成绩倒数的班级。面对挑战,她没有急于补课赶进度,而是从激发学生内驱力入手。“先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再引导他们走入语文世界”,这是她的教学策略。她设计趣味语文活动,将藏族文化融入课文讲解,用学生熟悉的语境架起学习桥梁;她创新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一学期下来,这两个“后进班级”一跃成为整个年级的“领头羊”,分别取得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
不仅如此,李薇在调入学校学生发展中心负责学校的德育建设工作期间,她迅速转换角色,从课堂教学到德育管理,将育人理念融入日常工作。每周的国旗下演讲,她精心设计主题,从“感恩父母”到“爱我中华”,用真挚的语言触动学生心灵;丰富德育室的文化建设,她亲力亲为,培养学生做小讲解员,用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文字,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纷纷感叹:只要李老师在,就会有奇迹出现,不但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自信和乐趣,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满意。
关爱:班级温馨如“家”
“家”,是学生们宁静而温馨的港湾;也是呵护他们成长进步、迎接挑战的“靠山”。
李薇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就以“班级即家庭”的理念打造特色育人阵地:建立班级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班级管理中,记录下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将学生日常的照片贴在教室里,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归属感。
秋冬之时,察隅的天气逐渐寒冷,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每天自己洗碗,学生的手被冰冷的水冻出疮。李薇发现学生手上的伤,心疼不已,专门自费为学生购买了胶皮手套,学生们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班级凝聚力显著增强。
工作中,李薇善于发现每一名学生的优势,不以成绩作唯一尺度评价学生,而是全方面去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在班级里建立了荣誉榜,荣誉榜分为优秀班干部、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卫生之星、宿舍之星、文艺之星等涵盖学习生活各方面,覆盖德智体美劳全维度,全方位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在放假的时候,布置家务劳动创意作业,如给父母做一顿饭,给父母洗一次脚等,学生给父母洗脚的过程中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了感恩之心。
家访、谈心、交流……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李薇经常行程满满。
她通过与学生家长谈心,了解学生在家里的生活学习情况,同时反馈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通过家长给孩子写信,孩子给父母回信等活动,为家长和学生搭起一架校内外沟通的桥梁。学生在家长的信中读懂了对自己的殷切希望,读懂了父母的艰辛。
浇灌点滴雨露,焕发盎然生机;倾注仁爱之心,升腾一片希望。
这些年,李薇逐渐从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升格成了知心“大姐姐”,在毕业之后仍然和她保持联系,时常向她讲述自己生活学习近况,诉说成长的烦恼或收获的喜悦,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在李薇的带领下,所带的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并且多次荣获“校级优秀班集体”称号。
创新:成为雪域高原点灯人
有人说,李薇如同一颗“高原上的星星”,以教育之光点亮无数青年学子的未来。也有人说,李薇以深厚的教育情怀、创新的教学实践及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教育者的精神风貌。
2024年底,李薇受邀参加山东卫视《超级语文课》栏目,为全国观众上了一堂红色情怀的语文课——《最后一次讲演》。她始终将“家国情怀”与“文化使命”融入语文课堂,通过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该节目于2025年3月22日20:30在山东卫视播出并全网直播。
教学中,她以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勇于发声”的精神为指引,通过角色扮演、情景还原等互动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革命者的赤诚与信仰。她的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与灵魂的洗礼,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成长为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作为西藏的教师,李薇将地域文化特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被山东卫视官媒称为“雪域高原的语文点灯人”。
听课的师生表示,《最后一次讲演》教学中设计了“和历史人物对话”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感悟民族文化的厚重与力量,增强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其课堂被评价为“真情实感传递红色情怀”,成为新时代红色教育的典范。
不仅如此,李薇在节目中展示的西藏察隅县中学学生创作的诗歌,全网话题#西藏孩子的诗能有多绝##孩子们的诗承载独特的想象力#等观看流量达146万人次,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其教学实践被山东卫视等官媒转发,话题#藏区老师用爱在高原种下文学火种#、#藏区老师讲闻一多的爱国之心具象化了#引发全网热议,带动社会对红色文化教育的关注……她指导的学生作文 《最好的时代》在学习强国上展出,阅读量破万。
坚守:守护每颗想发光的心
无数个夜晚,李薇听着呼啸的风声,默默想:“走吧,回温暖的家乡,这里历练过就算了。”可每当她想退缩时,那群质朴的孩子总会出现。那些曾觉得“不值得”的艰难,在孩子们的笑容里,都成了“留下来”的理由。
“老师,你在这里待几年?”“你是不是也会走?”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李薇开玩笑回答待一年,或许两年,可看着他们失望的表情,明白了他们需要老师留下来。于是,李薇郑重地向他们承诺:“放心吧,一辈子待在这里。”
去年教师节,李薇收到了一份特殊快递——一张穿着军装敬礼的照片,背后字迹虽显笨拙却满是力量:“李老师,我现在已成为一名军人了! 您说过,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星空。”落款为次仁(化名),看着这个曾经逃课成性的孩子如今的模样,她的思绪不由得飘回5年前那个初春午后。
2020年4月的一个下午,班长悄悄告诉李薇,学生次仁又没来上课,这已经是第八次了。在学校外面的小卖部找到他时,他正蹲在墙角吃泡面,看到老师想跑却又停下,面对质问依然用“肚子疼”搪塞。当问他为什么不来上课时,他的回答让人心里一沉:“反正我也考不上高中。”第二天,他又没来……
李薇通过家访和反复做思想工作,次仁点燃了学习的激情,成绩也显著提升。虽然没考上普高,但平静地选择去职高学汽修。他郑重向李薇鞠躬:“老师,虽然没考上高中,但我不后悔。因为我知道,原来我也可以进步。”
翻阅这些信件时,李薇突然明白——教育原来是会有回响的。那些曾经迷茫的孩子,如今成了照亮他人的光。就像次仁,从墙角吃泡面的叛逆少年到光荣的军人,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孩子相信改变的可能。
“教育也许无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但至少可以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陪他们再走一段路!”李薇说,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在离天空最近的高原,我见过太多“次仁”,他们或许走不出最宽的路,却都在找属于自己的光。
李薇说,她在西藏的教育,不应该是一年、两年的短暂停留,而是需要一辈子的坚守。我愿做那盏“明灯”,在他们迷茫时点亮,守护每颗想发光的心,把“缺氧不缺精神”的坚守,化作托举孩子逐光的力量。而在祖国西南边陲,和我一样的同事有很多,希望大家一起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让更多的孩子走出雪域高原,用知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