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三都打鱼民族学校7天遭遇3次洪水,教职工拼尽全力抗洪——

让孩子复学,他们急需援手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 贵州教育报数字报 字号[ 放大+ 缩小- 默认 ]

清洗被洪水浸泡过的餐具。

老师连夜将留校的孩子们疏散到安全地带。

教职工清淤。

洪水中的打鱼民族学校。

    本报记者 杨杰

    6月的黔南,暴雨如注。地处都柳江江畔的三都水族自治县首当其冲,而依偎在江岸的三都打鱼民族学校,在短短7天内,连续3次遭遇洪水。

    洪水初袭

    6月21日,夜幕低垂,都江镇境内,暴雨倾盆,部分地方山洪裹挟着泥石自陡坡狂泻而下。都柳江水势随之暴涨。

    21时许,打鱼民族学校的校园内,值班组长吴安国老师带领组员,正打着手电筒在江岸边紧张巡防。浑浊的江水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寸寸吞噬着堤岸。“太快了! 太快了!”吴安国心头一紧,立刻拨通了校长罗胜军的电话:“水位异常暴涨,校园随时可能被淹!必须立刻疏散!”

    还在办公室备课、在宿舍休息的教职工,以及部分因路远留校的学生,迅速被组织起来。风雨中,老师们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快! 往高处走! 不要慌!”

    就在最后一名学生踏上综合楼二楼台阶,进入阶梯教室后,校园围墙,在洪水的持续猛攻下轰然倒塌。短短几十分钟,曾经绿草如茵的操场已化为一片泽国。

    校长罗胜军站在高处,望着脚下那片汪洋中漂浮的课桌椅、书本,还有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校园,脸色凝重如铁。

    短暂的喘息

    6月22日,洪水终于缓缓退去。

    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照亮的却是一片触目惊心的狼藉。昔日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被一层厚厚的、散发着腥臭的淤泥覆盖。

    消息传开,全校教师无论家住远近,放下家中的牵挂,纷纷从四面八方奔向学校。没有动员,没有命令,一种无声的默契在彼此间流淌。他们毫不犹豫地卷起裤脚,踏入没过小腿的冰冷淤泥,挽起袖子,拿起铁锹、扫把、水桶。清淤! 消杀! 整理! 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衫,泥浆裹满了裤腿甚至溅到脸上、头发上,刺鼻的消毒水气味弥漫在空气中。疲惫如影随形,手臂酸痛得几乎抬不起来,但没有人停下手中的动作。大家互相扶持,彼此鼓励。

    至23日傍晚,在全体教职员工近乎透支的奋战下,奇迹初现:校园主干道恢复通行,大部分教室淤泥基本清除,经过严格消杀,空气中难闻的气味也淡了许多。除了被洪水彻底冲垮的围墙和部分严重受损的水电基础设施,校园似乎重现了往日的轮廓。

    一丝微弱的希望,在人们疲惫不堪的心头悄然燃起——复学,仿佛就在眼前。

    再次被淹

    6月24日,上游地区持续的强降雨,再次让都柳江这条“蛟龙”陷入狂暴。

    夜空中,河水奔腾咆哮的声音,比上一次更加沉闷、更加骇人,隔着五六百米远,都听得人心惊肉跳。

    “这声音不对!比上次还凶!”在学校工作了十几年的老教师蒙祥美,彼时面色凝重,他从未见过如此汹涌的都柳江。

    浑浊的泥浆裹挟着棱角狰狞的山石,瞬间填满了操场,甚至冲进了一楼的教室和办公室。洪水退去后,眼前的景象令人窒息:整个操场被一层厚厚的、湿滑粘腻的淤泥彻底覆盖,其间散落着无数大小不一的山石。

    校园,再次面目全非。

    连续数日高强度的抢险清淤,早已让老师们身心俱疲。然而,看着这片被泥石流蹂躏的土地,没有片刻迟疑,甚至来不及擦干脸上的泥点,他们再次拿起工具,义无反顾地投入了更加艰难的战斗。这一次的对手,不仅仅是淤泥,更有那些冰冷沉重的巨石。人力在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老师们拼尽全力,用铁锹铲,用撬棍撬,用手搬,一寸寸清除着厚重如沼泽的淤泥。汗水流进眼睛,泥浆沾满全身,沉重的石块纹丝不动。最终,大型挖掘机轰鸣着开进了伤痕累累的校园,一点点搬开那些挡路的巨石,艰难地清理着泥泞。校园的复苏之路,每一步都充满艰辛,但希望,依然在沉重的喘息和机械的轰鸣中,顽强地向前推进。

    第三次重击

    就在老师们拼尽全力,以为最黑暗的时刻即将过去,一丝曙光依稀可见时,6月28日,第三次洪水,挟带着前两次所未有的威势,猝然降临。

    更大的威胁来自学校上游——丹寨县马颈坳水库。持续的强降雨已让水库不堪重负,库容量达到极限,堤坝危如累卵。为了下游更广大地区的安全,避免灾难性的溃坝,水库管理方在紧急通知下游后,被迫打开了泄洪闸门!

    巨大的水流如天河倒泻,轰鸣着汇入本已高涨汹涌的都柳江。两股洪流在打鱼民族学校所在的下游交汇处猛烈碰撞、叠加,水位瞬间暴涨! 处于这“洪水十字路口”的打鱼民族学校,再次被无情的浊浪吞噬。

    这一次,洪水来得更快、更猛、更深。操场彻底沦为一片汪洋泽国,教学楼一层完全被淹没,洪水甚至开始向二楼蔓延。

    截至6月29日记者发稿时,浑浊的洪水依然紧紧围困着打鱼民族学校的大半个校园,水位居高不下,水面漂浮着各种杂物,教学楼像几座孤岛矗立在茫茫黄汤之中。

    站在尚未被淹的教学楼高处,校长罗胜军望着楼下那片无边无际的黄浊水面,望着那些只露出屋顶的附属建筑,脸上写满了深深的疲惫和无助。

    七日三劫,打鱼民族学校在洪水袭击下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在泥泞中顽强站起,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抗洪壮歌。但这也让这支教师队伍透支了所有体力与心力。“人力终有尽时啊,”罗胜军声音沙哑,带着沉重的叹息,“老师们真的拼尽了全力,可这洪水……一次比一次狠。”

    更严峻的现实摆在眼前:校园基础设施损毁极其严重,围墙大面积垮塌,地基可能受损,大量教学设备彻底报废。后续的彻底清理、消毒防疫、校舍安全鉴定、基础设施修复乃至部分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缺口巨大,远非一所乡镇学校自身所能承担。

    打鱼民族学校,这所承载着水乡子弟希望的摇篮,在经历了七日炼狱般的磨难后,急需社会各界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