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龙职校构建“五化”协同发展模式
文明新风扑面来
![]() |
为群众免费理发。 |
![]() |
团结协作的游戏竞赛。 |
![]() |
学校运动会。 |
本报记者 潘国虎 特约通讯员 王云
“全国文明校园”名单中,安龙县中等职业学校榜上有名,成为贵州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领域获此殊荣的新典范。这所创办于1986年的职业学校,用38年的坚守与创新,在黔西南州这片热土上,书写了职业教育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精彩篇章。
走进安龙职校,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数控实训中心里,世界技能大赛获奖教师韦顺水正指导学生操作精密仪器,工匠精神与文明素养在这里完美融合;校园林荫道上,“好人好事激励数据库”展示栏记录着87例师生典型事迹;志愿服务站里,学生志愿者们正在为即将开展的社区服务作准备……这些生动场景,正是学校“课程思政+实践育人+文化浸润”三维育人体系的真实写照。
在文明校园创建过程中,安龙职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五化”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文化建设志愿服务品牌化、家校合作常态化、文化建设特色化、内涵建设系统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将文明理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该校志愿服务参与率连续三年保持80%以上,2023年社区服务时长同比提升40%,“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已深植师生心田。
领导班子建设是文明创建的核心引擎。在党支部书记、校长高武国的带领下,学校创新建立“四维评价”机制,将思想建设、专业发展、服务贡献、文化传承细化为几十项量化指标。2023年评估中,服务贡献指标得分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文明创建从“软任务”转化为“硬标准”。
这种“名校长+专业带头人”的双轮驱动模式,也为学校赢得了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名校长工作室1个、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累计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级表彰12项等多项荣誉。
教师队伍是文明育人的中流砥柱。安龙职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制定了完善的实施方案,要求教师100%签订承诺书,规范廉洁从教行为,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同时,学校积极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自2018年以来,学校在内涵建设方面斩获州级以上内涵建设项目多达15项,其中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特色骨干专业1个。
产教融合是安龙职校文明创建的特色路径。学校创新“双师三进”模式,邀请52位行业专家进校园授课,学生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达92%。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学校2023年获国家级三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3个;2024年获省级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充分彰显了学校“德技并修”的育人成效。
文明创建成果最终要转化为服务能力。学校深化专业群+产业链对接,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与技术支撑。近年来,平均每年向社会输送500多名德能兼备的技能型人才,先后获评“贵州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名校长工作室”“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等称号。同时,还构建校社家联动发展生态,开发“五老讲堂”“银龄课堂”等6类特色项目,年均开展技术培训40场次,惠及群众3000余人次,将文明创建成果切实转化为乡村振兴动能。
“在学校学习了3年,学校的环境十分优美,校园里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氛围,让我既锤炼技能更学会做人。”学生熊明财的感言,道出了安龙职校“三会人才”(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 培养目标的真谛。
站在“全国文明校园”的新起点上,校长高武国表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文明作为学校发展的底色,持续深化评价体系科学化、产教融合深度化、师资培养精准化改革,努力将文明创建成果转化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为培养更多德能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